战国没有纸为何出现纸上谈兵(纸上谈兵的历史典故简单概括)
战国没有纸为何出现纸上谈兵
1.故事发生在战国,但根据此故事总结的成语并非和故事同步出现。最早使用这一词语的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后来人们见此词语言简意赅,才广泛使用成为一个固定成语。再如李白《长干行》中有“两小无闲猜”,“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的诗句,后来人才总结出“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成语广泛用之。李白时期并无该成语。
2.司马迁在《史记》一书的《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3.汉语文中的成语是从春秋时开始的汉字组成的精炼语言,几个字就能说明白的一件事情;中国的文字精大博深,随着历史的前进,事物的发展;成语的汉字组成一直延续到现代还在形成发展。所以说“纸上谈兵”的成语,肯定是有了纸张以后精炼的语言。
4.题主提的问题是:即然无纸,何来纸上淡兵?我在这里告诉你,那时有纸。上世纪五十年代,(1957)考古人员在西安市郊灞桥发现了,一座不晚于西汉武帝的古墓。在墓中的一面青铜镜上,垫衬着麻类纤维纸的残片,考古人员小心翼翼地把粘附在铜镜上的纸剔下来大小80余片,其中最大的一片长、宽约10厘米。这些残片呈泛黄色,专家对其成份进行鉴定,发现是以大麻和少量的苎的纤维为原料组成。后来专家给它定名为灞桥纸。现陈列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它证明了我国造纸术至少至少上溯到公元前二世纪上。考古的最大价值,是实物佐证。用实物证明那远去的历史。灞桥纸的发现证明了,造纸的历史。只不过,以前的纸造价昂贵属奢侈品,并没有广泛的书写使用。至于蔡伦,他在东汉兴元年(105),认真的总结了前人的经验改进了造纸术。他用树皮、麻头、蔽布、及渔网等为原料,经过挫、捣、炒、烘等工艺制造的纸。这种纸,原料来源普通广泛,价格便宜,质量好。广泛用于书写。蔡伦虽不是造纸术的最初发明者,但他改进了造纸术,以他重大的贡献而留名青史。
纸上谈兵的历史典故简单概括
1.赵括,兵法理论,口头语言表达可算一流,得到赵王的认可,让他代替名将廉颇统帅三军,与秦军决一死战。谁知秦王使诈,暗中派名将白起与之对垒。但赵括并没怂,指挥将士东挡西杀。苦于战斗力有限,向友军求援,友军却作壁上观,“坐山观虎斗”。无奈,赵括身先士卒,勇猛如虎,尽力拚杀,做到了一个主帅应做的一切,却无力回天,难逃帅死兵灭之劫。
2.其实,漫长的秦赵对决的拉锯战中,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留下强悍赵军本来是有机会和秦一绝雌雄的。怎奈,因为小小上党郡,赵慧文王贪婪,昏庸,孟尝君谗言误国。加之赵奢已故,廉颇老矣,无将可用。国力又不允许长期陈重兵据守,赵国只有冒险一博。
3.换上年轻将领本没有错,赵括也绝非等闲之辈。错就错在他的对手是偷偷换上阵的千年不遇的杀神武安君白起,面对的又是源源不断补给的秦虎狼之兵和赵国上下低估了秦昭襄王不胜不休的战略决心。
4.后来,赵奢死后,赵王受秦将反间计所迷惑,让赵括接替廉颇为大将。在长平之战中,赵括只知道根据兵书上的方法来指挥战斗,却不能因势利导审时夺势地加以变通,结果被秦军打得晕头转向最后败得一塌糊涂。赵括在乱军中被流箭射死,跟着白白葬送无辜性命的还有赵国的40万大军。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9iwh.cn/chuxing/202208/464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