谥号和庙号怎么区别
谥号和庙号怎么区别
1.谥号:谥号可长可短,比如历史上谥号最长的皇帝就是清朝的开国皇帝——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其谥号为太祖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居然长达29个字。
2.庙号是皇帝或者君主在庙中供奉是所称呼的名称。谥号是对死去的皇帝、皇后、妃子、诸侯、大臣等地位比较高的人,按其生平所作所为进行评价的称号,具有盖棺定论的意味。两者除了概念不同以外,还有不少不同的地方。
3.庙号起源于注重祭祀祭祖的商代,如商汤庙号太祖;谥号起源于西周,根据史料记载,源于太公制谥,但是学者王国维研究发现,谥号应该起于恭王、懿王时期,并得到广泛认同,如姬宫涅谥号周幽王。周武王是自称,而不是谥号。
4.商朝用庙号,周朝废除庙号,制谥号,秦朝时期同时废止两号,原因是秦始皇认为有“子议父,臣议君”之嫌,因此始皇帝既非谥号也非庙号,是自己施加给自己尊号。从西汉开始谥号就一直被沿用,且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庙号,所以唐朝以前人们一般习惯用谥号称呼君王,比如刘恒谥号汉文帝、刘启谥号汉景帝、杨坚谥号隋文帝等。唐朝时期,谥号字数泛滥,后来就习惯称庙号了,比如李世民庙号为唐太宗、赵匡胤庙号为宋太祖等。明清时期,因为一个皇帝基本上只有一个年号,而且字数不多,所以年号被广泛使用,比如朱棣年号永乐帝,永乐多少多少年,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乾隆,乾隆几年等。
古代帝王的谥号庙号尊号年号有什么区别?
1. 什么是谥号 ?“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文字,有褒贬之意。文字可长可短。传统说法,谥号形成于西周早期。据说是周公所创建。但是近代以来,王国维根据历史资料,认为谥号形成于西周中期的恭王、懿王阶段,这一说法得到了广泛认同。
2.谥号制度有两个要点:一是谥号符合死者的为人,二是谥号在死后由别人评定并授予。皇帝的谥号由礼官制定,有继位的皇帝宣布,大臣的谥号是朝廷赐予的。谥号有三种等级的评定:美谥、平谥、恶谥”
3.庙号是皇帝死后,供奉在庙中被称呼的名号。起源于商朝,商朝灭亡以后,周朝并没有继承商朝的“庙号”制度,只是继续发展了商朝的“谥号”制度。到了秦朝时候,秦始皇把谥号和庙号一并废止(禁止后人评定前人)。所以说,从周朝到秦朝,近千年之久都没有庙号
4.到了汉朝,刘邦把庙号制度又恢复了。汉朝对皇帝追加庙号极为慎重。不少皇帝干脆就没有庙号。于是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汉朝的皇帝都有谥号,但是有庙号的极少。尤其是西汉,非有大功,大德者不能拥有庙号。比如,西汉刘邦的庙号,为太祖高皇帝,刘恒为太宗孝文皇帝,刘彻为世宗孝武皇帝。刘询为中宗孝宣皇帝。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9iwh.cn/chuxing/202208/467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