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出行

防汛救灾气象服务阶段性成效④他们与天“对话”

防汛救灾气象服务阶段性成效系列报道④

他们与天“对话”,在风云变幻中寻找规律;他们与时竞速,在追风逐雨里护佑安澜。

胸怀“国之大者”,诠释为民情怀,敢于挑战预报预警难题,在风雨来临时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他们,就是汛期服务中的预报员。这个汛期,他们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贯穿于每一次重要天气过程的预报预警服务之中。

01

用“精准”定义预报——“一次天气就是一场硬仗”

7月以来,我国高影响天气密集来袭:京津冀强降雨天气刚结束,华北、黄淮强降雨接踵而至,台风“走位”复杂……河南等地频遭险情,多个水库逼近超警库容、洪涝地质灾害一触即发,防汛形势异常严峻。

台风“烟花”移速异常缓慢,走出北移、西折、南落等花式路径,考验预报员的“追风”初心。而预报员们则像勇敢的海燕,不断挑战预报技术的难点。

24小时路径和强度预报误差分别稳定在70公里、每秒4米左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中国气象局台风与海洋气象预报中心高级工程师吕心艳,在其生成前4天就报出生成位置和可能的影响。

台风即将登陆!7月25日凌晨3时,中央气象台副首席预报员董全一接班,就被最新云图、预报产品牵动着神经。降水落区在哪里?两个小时之内玉溪市天气预报,他迅速沉浸在庞杂的数据和图表中,准确绘出全国强降雨落区预报图。

“我们的预报结论要做大的调整!”面对仅一家模式做了调整趋势,较其他主流模式差异大的情况,针对“烟花”的预报是保守估计、逐级提升,还是大胆调整?7月23日早间全国天气会商,浙江省年轻的首席预报员刘汉华果断发言。事实果然如此,“烟花”成为历史上在浙徘徊时间最长、风雨影响最大的台风之一。

预报员诸如这般对科学准确的极致追求,化作准确及时的预报预警信息,给各地政府部署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了科学决策依据。

在复盘中精进,把经验转化为能力。吕心艳表示仍有遗憾,“还能做得更好,提升长时效预报的准确性。”山东省首席预报员高留喜认为,绷紧安全弦才能打好防灾减灾发令枪。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陈涛专注于全国天气演变的细微变化和调整,“每次都像打了一场硬仗。”

7月25日5时,中央气象台预报员监测研判台风“烟花”走向。叶奕宏摄影

02

用“担当”直面挑战——“再难也要努力报出来”

备受瞩目的建党100周年庆祝活动、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等重大活动,接连写入这个汛期的日程,考验着预报员的智慧与担当。

——重大活动日期的抉择,须由预报员作答。

“6月28日建党百年文艺演出会不会下雨?”问题的答案,令“三十年磨一剑”的预报“老将”、北京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迎新感慨,“预报难度非常大”。“再难也要报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顶得上、做得好的担当精神,在她心中灼灼燃烧。

为了摸准“老天爷”脾气,张迎新开始了一系列筹备:从2020年11月,逐一分析活动期间历史同期天气;今年3月,组成预报服务专班;5月初,进入预报实训;6月25日18时,一份关于“文艺演出时段‘鸟巢’多云无降水,不影响活动进行”的结论提供给决策方,改变了原定于29日晚举行的计划。庆祝建党百年文艺演出提前一天精彩呈现,当晚,焰火在万众瞩目中点亮了北京的夜空。

——偶发天气事件带来的悬念,须由预报员解开。

7月1日上午,北京天安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正在隆重举行。早在当日5时,一片从北京西部飘来的碎雨云,已被预报员目光锁定。经中央气象台和“大本营智囊团”会商,判断“有零星阵雨,但不影响活动正常进行”。一切正如预报,9时左右,零星雨点飘落天安门地区玉溪市天气预报,持续时间不足5分钟,庆祝大会顺利举行。

一个个百转千回的“天气故事”背后,是预报员的专业与担当。越是艰险越向前,预报员有信心,也有能力战胜每一场使命必达的挑战。

北京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赵玮在庆祝大会现场分析当时的天气实况。北京市气象局供图

03

用“奉献”诠释行动——“守护好我的父老乡亲”

从7月17日到21日,郑州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台长李荣连续五天四夜没有回家。“预计到22日14时有暴雨、局地大暴雨……”她知道,这个结果意味着承压多日的黄河流域,将面临更严峻形势。

“尽量提供精准的预报、雨情信息,做抗洪一线的坚强后盾!”这支勇于奉献、奋发昂扬的预报员队伍,成为汛期气象保障服务成功的关键。

急难险重面前,党员、青年先上!7月至8月,四川盆地、江汉、黄淮出现多次极端降水,陈涛及其同事在中央气象台党员先锋预报岗位上沉着应战,全国上下协作准确发布预报预警。江西省气象台“青年先锋岗”开启双人加强值班模式,对内叫应对外预警,双向发力织密服务网。

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守护万家灯火!湖南省湘潭市气象台台长游枭雄,对5月18日至22日连续性较强降雨天气,果断做出降水量突破极值的预报,为紧急转移上千人提供依据。在河南暴雨最危急的时刻,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谷秀杰抱着“就算下刀子也得出门”的信念冲出家门,在没过腰的积水中硬是走了一个多小时,按时接过值班接力棒。

“全国一盘棋,重大关键性、转折性、灾害性天气预报,我们与其他首席、暴雨团队及各地预报员讨论研判。”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涛说。上海中心气象台与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联合成立台风预报服务党员突击队,与中央气象台和长三角兄弟气象部门连线会商,“要在不确定中找出最大可能性”,首席预报员王智始终用科学态度做出最优预报。他们拼尽全力,用共同身姿诠释着“准确、及时、创新、奉献”的气象精神。

7月19日,河南省鹤壁市气象预报团队正在制作气象服务材料。河南省气象局供图

04

用“创新”迎接飞跃——研究型业务不断取得突破

每一个“有惊无险”背后,都浓缩着预报员对自然的敬畏、对科学的尊重、对使命的坚守。无论是补齐预报短板还是攻克核心技术,研究型业务稳扎稳打,一个个挑战极限的难题迎刃而解,在科技自立自强中夯实气象强国之基,淬炼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更强实力。

强对流(大风)监测预警服务,在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山东、湖北、广东等7省(直辖市)示范建设取得进展。有的将分类强对流预报和强对流预报短期化作为业务发展方向,有的复盘近期强对流天气开展省-市县扁平化流程优化和试验,还有的建立灾害天气智能识别模型智能推送预警。

“捕风捉影”能力大幅提高。8月6日到9日,重庆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翟丹华复盘2500张天气图,努力摸清西南涡怪脾气。吉林省气象局首席预报员刘海峰带领创新工作室,采用两条技术路线应对9月9日由“东北冷涡”领衔主演的今年最强一次强对流天气,12个强天气预警连发,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

聚焦海洋气象预报,为海洋强国战略提供高质量保障。山东省气象台“80后”党员史茜带领团队研发了“海陆一张网”智能网格预报,实现海洋气象智能网格预报业务化;开展了海雾和海上极大风客观方法的检验优化,令海洋预报准确率和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

在突破新技术的路上,预报员的探索永无止境。有着多年台风预报经验的吕心艳,与北京邮电大学合作研发了基于人工智能的台风涡旋智能识别技术。浙江省气象台尝试将台风降水地形增幅订正等新技术方法,融入灾害性天气预报预测客观产品。福建省首席预报员吴启树研究的“准对称滑动训练期”等模式要素最优订正组合方案,解决了台风、暴雨预报难题。

暴雨来临之前重庆市气象台工作人员讨论现场。李俊摄影

眼下,刚为汛期大考交出精彩“答卷”的预报员们,又将马不停蹄投入秋冬季气象服务中,他们传承着勇挑重担、敢打硬仗的光荣传统,践行着倾尽所能触摸预报“天花板”的极致追求。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9iwh.cn/chuxing/315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