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只是阴天APP里却在下雨为了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
大家好
我是大脸喵
又到了一年一度
北京最需要天气预报的时间
毕竟北京虽然雨水不多
但一下起来就很大
如果没带雨伞
不是回不去家
就是要再买把新伞
没有看天气预报习惯的我
每年夏天都为此囤了不少新伞
于是今年我特意下了个
可以预报下雨的APP
还特意打开了消息提醒
结果就是
被它忽悠了好几回
......
明明只是阴天
APP里却在下雨
为了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
我又下了几个APP
结果更加凌乱了
不仅预报的气温不一样
对下雨情况的预测也不一样
所以结论就是
我依旧不知道何时会下雨
所以
天气预报到底准不准呢?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天气预报」吧~
我国古代的天气预报
天气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早在夏商时期,人们开始从事农业生产后,天气预报就成了刚需。
不过当时还没有气象科学,人们依靠的主要是经验和占卜。
汉代时,人们会通过琴弦感应湿度来预测是否会下雨。
娄元礼编写的我国现存最早的农业气象专著《田家五行》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如果质量很好的弦线忽然变松,那是琴床潮湿导致的,出现这种情况,意味着不久将会下雨。
通过不断的观察和记录,人们又总结出了很多关于天气的谚语。像是“夏至无雨三伏热,处暑难得十日阴”,“白露天气晴,谷子如白银”等等。
从事农作的人们,还会通过观察动物的反应来预测天气,例如俗语说“老牛抬头朝天嗅,雨淋头”,“马嘴朝天,大雨眼前”等,这是由于下雨前气压降低,动物们难以散热,便会张大嘴朝天呼吸散热。
终于,到了明清时代,受西方传教士的影响,我国建立起「钦天监」,开始了对天文和气象的观测,但此时气象台的主要工作还仅是记录天气,还没有预报的能力。
我国第一任钦天监监正 汤若望
钦天监制作了统一的测雨器,并要求直隶地区逐日记录晴雨,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地面气象观测网。
这个观测网,积累了从清雍正二年(1724年)至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连续180年的观测记录,这成为了我国现存档案中,持续时间最长的雨量观测记录,可以说是我国气象走向定量化的标志。
现代天气预报的诞生
公元前340年亚里士多德的《气象通典》面世,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气象学专著,它使得关于天气现象的知识终于成为了一门系统的学科。
公元16-19世纪,许多气象仪器被发明了出来,例如伽利略发明的温度计和达芬奇参与设计的湿度计等。
伽利略温度计模型
尤其是18世纪,在流体力学、天文学等学科的启发下,法国著名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勒内·笛卡尔,出版了《气象学》一书,使气象学成为了完全具有科学性质的学科。
在天文、物理、数学等基础理论和各种气象仪器、观测记录的支持下,气象学进入了新的阶段,人们开始以实验和验证的方法来进行研究,真正的天气预报也随之诞生了。
1816年世界上第一张天气图
第一个开始天气预报的国家是法国,1854年,英法联合舰队在黑海上和俄军决战,然而战斗还未开始,就遭遇了强风暴的袭击,一下子沉了30多艘舰船。
事后,巴黎天文台台长勒弗里埃对这次风暴展开了调查,他根据各国气象台的气象情报,绘制出了一张天气图,发现这种风暴的移动是有一定规律的。
于是他提出,可以通过建立观测网,绘制分析天气图,来预测风暴的走向。
在各方支持下,1856年法国建立起了正规的气象站网,开始了世界首个天气预报业务。
某台风气象图
技术越来越先进怎么还是报不准?
从首个天气预报诞生,到现在已经过去了163年,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按道理天气预报应该越来越准才是,但到现在天气预报还是经常“骗人”,甚至有些人感觉天气预报是越来越不准的。
事实并非如此,根据我国气象局2012年至2017年的统计显示:
全国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已经达到87.2%,比2012年高出0.7%;最高气温预报准确率已经达到80.9%,比2012年高出6.8%;最低气温预报准确率已经达到85.1%,比2012年高出5%。
所以说,天气预报的确是越来越准了。
但是,为什么准确率只有百分之八十几,不能达到百分之百呢?
气象学家主要通过三种工具来预测天气,第一个是天气观测,是指观测当前的天气状况,包括气温、气压、湿度和降雨量等。
不仅要测算地表数据,还要测算高空数据,甚至还要从太空进行测算,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气象学家的这个工具精确了很多。
气象气球 来自中国气象局
气象学家的第二个工具是计算机天气模拟顺德乐以天气预报,强大的计算机可以通过快速、大量的计算,来分析当前和过去的天气状况,帮助气象学家预测出未来最可能出现的天气。
但是在人类研究天气的漫长过程中,产生了非常多的计算分析模式,选择的模式不同,计算出来的结果就很不一样。
常用的一些计算模型
所以,究竟该选择哪种计算模型,就需要用到第三个工具,气象学家的经验。
气象学家倾尽多时研究天气,因此他们非常了解这一领域,但自然的变化规律很难完全被人们所掌握,所以只能不断提高预测的准确性顺德乐以天气预报,却达不到百分百的正确。
另外,天气是非常因地而异的,俗话讲“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一个地方下雨,但几公里外却晴空万里的情况是经常发生的。
而我们的天气预报是按照城市报道的,所以才会给人一种预报不准的错觉。
下次,如果预报阵雨,自己看到的却是晴天,那么打电话给城市另一边的朋友,他们很可能就正躲在雨伞下呢。
体感温度也“骗人”
让人产生预报不准感觉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体感温度。
想必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经验,明明天气预报显示只有30度,但走在大街上却感觉足足得有40度,这就是体感温度和气温不同引起的误会了。
天气预报中的温度,是指大自然状态下自由流动的空气的温度。正常情况下,应该是受人为干扰越少越好,受自然环境中除气温外的其他因素的干扰越少越好。
放有测温温度表的“百叶箱”
而我们身体感受到的温度,学名叫做体感温度,是人体对冷热的感觉。
提到感觉,那就谁都预报不准了,空气湿度、风速、太阳辐射、衣着颜色、身体状况甚至当下的心情,都会影响人们对冷热的感觉。
来自中国天气网
研究显示,气温30度时,如果空气湿度在40%至50%之间,平均风速在3米/秒以上,通常人们就不会觉得很热。
但是,在气温不变的情况下,湿度增加到80%以上,且风速很小时,人们就会产生闷热的感觉,体弱的人甚至会出现中暑的状况。
另外,还有一些人会在炎热的天气时,在地面或车身上摊鸡蛋,以此来怀疑预报的准确性,这就更是冤枉了天气预报了。
地表温度和车身温度受日照强度和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可是要比气温高非常多的。
来自湖北日报
如何挑选一个靠谱的天气预报?
回到最开始的话题,现在大部分的人都不再通过新闻结束后的天气预报来了解天气了,而是通过天气的APP,但这些APP间的预报总是打架,这又是为什么呢?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2014年修订)》第三十八条明确规定,天气信息必须来自于官方气象部门。
来自中国气象局
也就是说这些APP使用的数据都是一样的,之所以出现预报结果不一样的情况,是由于不同软件根据侧重点的差异,选择了不同的预报模型导致的。
所以为了今天这篇文章,我们下载了目前流行的几款APP,进行了为期两个星期的简短的观察,发现并没有哪个APP表现突出。
而且,其实科学已经告诉我们,根本就不存在精确无误的天气预报啊。
以上
就是本期的全部内容
北京开始进入多雨的季节了
出门还是带上把伞比较安全呦
来自公众号费米科学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9iwh.cn/chuxing/350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