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天气全景大赏:墨迹天气联合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发布报告
出品:真心工作室
在2021年底的一系列年终总结当中,墨迹天气联合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发布了一份《2021天气全景大赏》。
这是一份特别有意思的报告,在各大公司忙着对公众输出自己的年终盘点的时候,墨迹天气希望告诉用户的是:这一年,我们的空气质量在变好,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平均优良天数占比为87.6%;伴随着更多的城市出现35度以上的高温,我们处在一个“更热”的未来了;当然,这一年里,我们也经历了不少极端天气。
报告实际上很简单,它更像是为市民生活提供的一份年终生活指南。如今,在“科技连接天气与生活”的大背景下,普通用户的日常出行、大公司的商业决策几乎都通过气象服务协助完成。但即便我们每天查阅天气,许多结论依然出乎意料:比如2021年9月,我国南方的高温天气异常多,这在历史上也罕见。
这种气象的变化不仅影响市民的日常生活,更是会引起农业、工业、商业、交通等等行业的巨大变化。如同大家几年前就在讨论的一样,气象服务市场依然处在巨大的红利期。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应该知道了墨迹天气稳坐市场的头部,但是还是要问一句,气象影响的未来,要走向何处?
天气是巨大的流量入口已经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但是,今天我想讨论的是,这个入口或者有更多的打开方式。一个天气应用,对C端展开运营的时候,它还有多少种可能性?
墨迹天气是靠C端巨大的流量起家的。虽然这几年它开始往B端的服务转型,但是一系列动作可以看出来它其实从未放弃在C端做出点什么的想法。
近几年,墨迹天气在场景营销上不断发力:连续7年成功举办了“35度计划”,以“天气温度35℃为界点,免费送饮料”;结合LBS定位功能,联手肯德基宅急送推出“雨天彩蛋菜单”……
同时,墨迹天气也围绕着天气预报生活圈为用户提供生活以及健康方面的建议,推出了多种生活指数产品和各类生活、健康内容资讯等。墨迹天气不仅仅希望只给用户提供天气预报信息,更希望在不同的天气状况下,便利用户的生活,为用户创造更多的价值。为此,墨迹天气在内容等领域也做了投入,包括上线内容服务系统和团队强化内容审核,确保规范运营。
C端,也就是面向用户的机会,墨迹天气依靠的基于气象数据+LBS实现更精细化的场景服务,对用户实现多维场景覆盖。以上的动作更偏向的是跨界的营销,但对于墨迹天气自身而言,它是否可以在天气决策这一入口的基础上,真正地从一款工具应用转型为一个综合性的生活平台?
这个逻辑其实类似高德地图。最早,大家都是工具软件,人们出门要查看天气,需要导航,这是最早的流量积累。但是很快,当这些行为每天都在发生,这些工具软件就可以探索与其提供的工具属性相关的一系列消费场景。
对高德来说,这个属性是出行,对墨迹来说,这个属性是天气。
天气,可以影响交通路况、景点是否开门,餐厅是否排队等等一系列因素。可以说,天气不仅承载了基本的气象情况,还承载了实时路况、AR街景、生活服务场所等多种信息,从而形成了一套无所不包的生活服务基础设施。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就必然形成一个“生活服务”的综合性平台。天气怎么影响人们生活海螺沟天气预报穿衣指数,它可以是“今天穿什么”到“今天去哪儿玩”,再到“怎么去?”
对于这个愿景,很多人还是会抱有疑问:天气不就是一个工具应用吗?用完即走,平台黏性不足,怎么能让用户养成在墨迹天气上寻找和使用生活服务的习惯?思路或许有两个,一是开放。就是聚集大量的本地生活服务商,打通气象与各个生活场景的数据,用一个平台聚拢各种生活服务,让一天的天气承载衣食住行。
在这方面,墨迹天气已经有了不少成功案例。比如,在许多和天气相关的使用场景中,打开新版墨迹天气相应模块,都能够快速解决相关需求。比如钓鱼板块,用户会看到相关渔场的天气状况,几点钟的温度最适合垂钓,结合季节和当天气候情况精准给出的钓鱼建议,省去诸多前期准备的麻烦。再比如出行,进入出行板块输入目的地,除了可以看到该地点近期气候变化外,还能看到与出发地的温度对比、湿度对比、紫外线情况等,方便出行前的准备。墨迹天气将这些碎片化需求进行整合,将其延伸到场景化服务中,既是对自身服务能力的升级海螺沟天气预报穿衣指数,也是在连接人与环境方面的探索与尝试。
第二个思路则是依靠墨迹自己搭建丰富的内容。对基于天气的UGC进行推荐分享,用优质内容指导大众,让每一个用户都能创建、分享自己的指南。最早,大家在天气里分享寻常出行经验,但慢慢地,大家就可以交流景点的攻略或者穿搭心得了。
这些场景有很多,举几个简单的场景案例。每年春末,国内很多地方都盛行赏樱花。但樱花的开放时间与气温强相关,因此赏花期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时间表,这也导致国内的赏花都相对粗放,更多依靠个人经验分享。
试想,如果墨迹天气将对樱花期的预测与内容服务结合起来呢?先是利用社会化观测力量+气象专业数据提供精确的赏花时间,再带动用户分享赏花的经验、出行的互动,甚至可以联合景区开展一系列的活动,比如根据花卉数据提前开展引流活动、带动景区餐饮、服务休闲等活动,提升赏花体验——简单来说,有了天气这个具体到一两天内的数据,赏花就成了一个可以让墨迹开展无数生活服务的场景。
再比如,冬天大家都热爱滑雪。天然雪场里面哪里的雪质更适合滑雪,除了雪质,风力、气温、气压等是否会影响到滑雪体验——这些信息都是墨迹可以提供的。而除了滑雪本身,以滑雪指数为入口,墨迹还可以提供交通信息(比如最便捷的交通工具是哪些,自驾路线推荐)、护肤建议(比如不同的紫外线状况使用哪种防晒系数产品)、门票优惠甚至滑雪的经验分享等。
不仅如此,它甚至可以针对高阶用户展开增值服务——墨迹天气还上线了会员功能,会员可以享受滑雪预报、枫叶预报、樱花预报、防过敏预报等特权服务。
总而言之,天气只是一个入口,这个入口下是墨迹天气“用科技连接天气与生活”的探索,基于精准的天气预报衍生出更多生活服务,墨迹天气可以开拓更多场景,与非常多的行业发生连接。
墨迹天气也一定意识到了这个巨大的机会。此前,墨迹天气就已经做了很多尝试,在场景化服务方面也在逐步加深探索。
墨迹天气不断提升天气预报的能力,在面向大众的天气预报方面,可以提供短时预报、短临预报、中长期预报,为不同需求的用户提供服务。端内除了天气预报产品,也研发出众多生活服务指数,如洗车指数、感冒指数、穿衣指数、过敏指数、赏花指数、滑雪指数等,将气象能力应用于许多细分场景,与各行各业发生连接。需要基于墨迹天气的2-3个生活服务指数,解析天气与几大场景的发生联系及墨迹天气未来在面向大众提供天气预报外更大的想象空间。
有了流量和数据还不够,聚合了大量生活服务商也还不够,剩下的就是用户习惯的养成。墨迹需要的不仅是用户早上打开它看一眼天气,而是在任何与出行相关的时候都记得打开它。如果墨迹天气能顺利获得基于天气的UGC生产能力,成为一个内容社区,用内容把用户和服务连接起来。
那么今后,我们去陌生城市旅游时,或许就可以在墨迹天气内直接搜索“景点攻略”“本地美食攻略”;滑雪爱好者则可以把周围每个城市的滑雪地图收集起来,只等待App提示那一场大雪的到来……这或许才是“生活服务”的正确打开方式。
当然,这一切机会的背后是有数据和技术壁垒的。墨迹天气气象数据源广。除了有来自卫星、雷达、站点采集以及中国气象局、北京气象局等国内专业机构的数据,墨迹天气于2012年搭建的时景社区形成了独有的“用户众包”数据,用户上传的图片会基于 LBS 定位技术带有位置标签,地理位置显示当时当地的天气状况,墨迹天气则通过将观测,模式,用户反馈等多数据源进行融合,使不同数据源优势互补,以达到最优预报效果。目前时景社区每天约有30万张图片量。这部分数据可以较好地与官方数据做补充,提升预报准确率。
从技术上讲,墨迹天气自研独有的AI深度学习技术等等。利用AI等深度学习技术,将众包数据与传统天气数据作为研究天气变化的双重基础,研发出独有的“AI后订正算法““气象精细化模式预报”及”相似天气识别技术“等,提升预报的准确率及时效性。
这些是其它产品无法突破的壁垒,也是众多天气类应用中,墨迹天气成为最可能实现从工具到聚合大量生活服务这一跨越的厂商的原因。
要实现上述愿景,可能还需要很长时间、很多次产品迭代,以及精细化的社区运营。但是,毫无疑问墨迹天气对生活服务的理解是正确的,它正走在一条有前途的道路上,这条道路将引向庞大的、价值千亿的天气服务市场的数字化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9iwh.cn/chuxing/550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