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故意调皮,孩子太调皮了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频繁眨眼、皱眉、吸鼻、撅嘴、张口、摇头等表现的儿童,许多家长把这种现象当成坏毛病,或者当成调皮,并试图通过家长的严格管理来改掉坏毛病。这样的做法不但不会改善孩子的异常表现,而且常常会加重症状,实际上这样的儿童是患了一种叫“抽动障碍”的疾病。近几年抽动障碍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并且共患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强迫、焦虑等问题,不仅影响孩子正常的学习、生活,影响孩子的自尊自信,同时也影响到孩子以及家庭成员的心理状况,所以抽动障碍及其共患病不能忽视。
近日,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儿少病区住院病房来了一名16岁的男孩,他去年开始出现不自主清嗓子,每天有1-2次;不久后患者开始出现眨眼,后龇牙,自我不能控制。上课时出现手部抖动,爪型动作,腹部肌肉紧张,后下肢也出现不自主的抖动。老师发现后起初以为是患者上课调皮捣蛋不认真听讲,后来发现异常建议家长带其就诊。家属带其到多家医院就诊,症状均未彻底改善,今利用暑假期间来住院治疗,入院后诊断为抽动障碍。
究竟什么是抽动障碍
抽动障碍 (tic disorders, TD) 是一种起病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以不随意的突发、快速、重复、非节律性、刻板单一或多部位肌肉运动和(或)发声抽动为特点的一种复杂的慢性神经精神障碍。由于运动和(或)发声抽动使患者缺乏自尊,导致家庭生活、社会形象及学习和工作表现受损和环境适应困难。
国内报道8~12岁人群中抽动障碍患病率2.42‰。好发年龄 5~10 岁,男孩多于女孩,男女比例(2~4)∶1。研究证实抽动障碍与遗传、神经生化学、心理因素有关。儿童紧张、焦虑、心理压力增大、应激反应可能会诱发该病。
常见有3种类型:短暂性抽动障碍;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发声和多种运动联合抽动障碍,现称 Tourette综合征(又叫抽动秽语综合征)。
抽动障碍有哪些症状
出现突然的、短暂的、没有意义的运动。如眨眼、耸鼻、歪嘴、耸肩、转肩或斜肩等。还有稍慢一些的、持续时间稍长一些的、似有目的的动作行为。如蹦跳、跑跳和拍打自己等动作、模仿他人动作等。出现突然的、无意义的发声。如擤鼻、清嗓、犬吠,或“啊”、“呀”等单调的声音等。常伴有注意力缺陷、焦虑抑郁情绪、强迫症状等。
抽动障碍是一种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一般不会影响孩子的躯体健康。但是部分患儿由于抽动障碍会出现心理负担、焦虑情绪,不愿或不敢和其他人进行正常的交往,甚至出现厌学情绪。因此家长和学校老师一定要引起重视。
1、首先家长、老师要正确识别抽动症状,与调皮捣蛋区别开来。对患儿多鼓励、关心,减少批评指责,调适患儿的心理状态,消除病耻感,淡化患儿的抽动症状。
2、对于轻度抽动障碍患儿,主要是心理疏导,家长和学校老师密切观察,给予患儿支持鼓励,教会孩子更好应对来自同伴的排斥和嘲笑。
3、当发现患抽动明显时,让其做一些放松的事情,如帮忙拿一下书、折纸、画画等,这样通过肢体有目的活动减轻和缓解抽动症状。
4、饮食宜清淡,不进食兴奋性、刺激性的食物,规律饮食。注意休息,不看紧张、惊险、刺激的影视节目,不宜长时间看电视、玩电脑和游戏机。鼓励患儿多参加文体活动等放松训练。
5、关注孩子的情绪问题,如果出现焦虑、抑郁情绪、多动、冲动、强迫观念等共患病症状时,需及时到专业的精神卫生机构进行诊治。
来源: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官方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9iwh.cn/hangqing/202302/1043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