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不仅仅“投资型政府”座解析合肥模式(图)
在前面的视频中 ,我们分析了金固股份落户合肥是基于当地的优惠政策、产业基础和营商环境。合肥,十年时间凭借新兴产业换道超车,成为全国知名、各地仿效的标杆城市。数据说明一切,GDP从不足3000亿到过万亿;全国排名从第38位上升至第20位;人口从360万增长至937万;安徽共有A股上市公司136家,其中合肥63家;科创板上市公司14家,合肥占有12席……合肥不仅仅是一种现象,更成为一种模式,合肥市人民政府也被称为“投资型政府”。
招商局座解析合肥模式
今天,局座就带着大家一起分享“合肥模式”。合肥模式在合肥能成功,在其他城市却很可能失败——在学习、执行合肥模式之前,必须了解合肥模式成功的背景以及原因。
“合肥模式”新华社的解读是这样的:以尊重市场规则和产业发展规律为前提,以资本纽带、股权纽带作为突破口和切入点,政府通过财政资金增资或国企战略重组整合打造国资平台,再推动国资平台探索以“管资本”为主的改革,通过直接投资或组建参与各类投资基金,带动社会资本服务于地方招商引资,形成产业培育合力。
简单说就是“用股权投资的思维来做产业导入,再用投行的方式做产业培育”,带动社会资本服务于地方招商引资,形成产业培育合力。
在这里要解释下三个概念,一是好赛道好企业,比如国家十四五规划中的全是未来有前途的行业,这些都是好赛道;企业呢,除了看产业、趋势外,合肥政府还外聘了100余位企业家作为招商顾问,依托专业团队论证把脉。二是国资入股,合肥市国资委组建了三个投资平台合肥产投、合肥兴泰、合肥建投,通过与中信、招商等头部投资机构共同设立近千亿元的产业基金群,让这些实力雄厚的产业基金打钱给目标公司,获得该公司相应的股权。三是国资股权退出,在项目成熟运转后,合肥遵循“不谋求控股权,产业向好发展后及时退出,再投入到下一个项目”的基本路径,设计了完善的国资退出机制。
因为这样的操作,先后吸引并促成了京东方、维信诺、长鑫存储、大众汽车、蔚来汽车等发展前景尤其看好的企业落户并发展。
合肥模式能复制么?局座在网上看到诸多关于学习合肥模式的文章及城市,佛山、南昌、深圳、哈尔滨、芜湖、淮南、马鞍山、滁州等竞相仿效。
然而,在成功之前,合肥的“资本招商”也出现了诸多失误,并造成相当严重的负面影响。熔盛重工、鑫昊、赛维、未名生物则是投资失败的典型案例。所以,合肥模式也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
合肥模式为什么能成功?局座认为有五个方面原因。一是主政者的魄力,二是因地制宜的战略,三是丰富的人才资源,四是完善的配套服务,五是领先政策的延续。
城市的管理和发展,90%的决定权在主政者手里。2007年合肥国资拿出全市三分之一的财政投入引进京东方和第六代液晶面板生产线,2011年拿出100多亿进军半导体投了长鑫、兆易创新,2019年拿出100亿进军新能源,2020年拿下蔚来中国总部……豪赌的背后不只是经济的比拼,更是主政者魄力的对战。
合肥既是安徽省的几何中心、省会城市,又是长三角的副中心城市。基于这个天然的优势,合肥采取了“虹吸省内的高端资源、承接江浙沪的外溢产业”战略,建国初期国家从上海搬来了56家工厂企业,便是合肥工业的第一桶金。有地缘优势的合肥市趁势而上,精力向工业集中,资源向工业汇集,政策向工业倾斜,吸引了惠而浦、海尔、美的、格力、TCL、美菱、三洋等知名家电企业在合肥落户生根,逐渐发展为“中国家电之都”。后来也将发展重点放在工业制造业、信息科技产业。
合肥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医科大学、安徽建筑大学等54所大学,有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合肥微标准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等3个国家实验室,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等6个国家大科学装置,有59个院士工作站,是中国第二个国家科学中心。
投资方面完全按照市场化运作,前期审慎尽职调查,通过理性决策降低投资风险;中期投资并引入上市公司募投项目,推动项目落地;后期拓展产业配套服务,完善国资退出机制。市直部门和市属国有企业锻炼出了一批懂产业、通政策、熟悉市场、擅长谈判,精于资本运作的人才队伍,通过前期、中期和后期的专业化操作,最大化避免了国资的投资风险。
从2005年到现在,孙金龙、吴存荣、宋国权、虞爱华等先后担任合肥一把手tcl家电(合肥)产业园tcl家电(合肥)产业园,但发展思路和投资策略一直没变,真正做到了“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虞爱华在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坦言:“’新官不理旧官账’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容易把外商打成’内伤‘,把内商打成‘重伤’。”
以上只是局座对合肥模式的简单分析,你怎么看?
更多招商、引智、产业内幕欢迎关注视频号招商局座。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9iwh.cn/jdzx/38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