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男教师稀缺,男的别当小学老师
老师作为教育的工作者,一直以来都备受大家的推崇,正所谓“天地亲君师”,老师的社会地位自然是不用多说。
而且在大多数学生眼中,老师的岗位就是一个“铁饭碗”,不仅工作性质稳定,而且薪资待遇也十分可观,更重要的是有两个令人羡慕的大假期,所以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报考老师岗位。
现在大家工作都是为了拥有更好的生活,老师也不例外,所以很多人觉得老师的薪资实在微薄,在一线城市还能好一些,可是在三四线城市甚至是乡村,薪资待遇完全做不到养家糊口,自然是留不住人。
同时老师这份工作十分考验耐心,相比于男教师,女教师对待学生更加有耐心,也更有亲和力一些,很多男老师都坚持不下去。
而且对于男生来说,虽然体制内很“香”,但是他们对待工作大多抱有远大理想,不是渴望出去闯荡,就是渴望晋升,老师的工作性质并不太符合他们的胃口。
反观女老师,作为老师会有很多隐形的加班,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让她们无法抽身顾及家庭,没有了自己的圈子,家庭又无法照顾好,幸福值直线下降成为女老师离婚率高的原因。
想让学生健康地成长,家长需要关注孩子在学习、生活、情绪等各方面的状态,努力肩负起教育的重任,做孩子成长的陪伴者和坚强后盾。
今日话题:你认为中小学女老师离婚率升高,男老师消失的原因是什么?欢迎在下方留言。
在这里你可以收获到最新、最全、最积极向上的观点和内容。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为什么给人的感觉,清代的大众是愚昧麻木对国家缺少认同,而汉朝三国五代唐宋时却不同?
因为影视剧看多了。
“汉奸”什么时候都有,并不是只有清朝后期到民国时期才有的。
比如李陵,战败被俘,你别去匈奴做官呀!苏武宁可放了19年羊,你也可以呀!否则,汉武帝也不回夷你家三族了。又比如说刘豫,金人南下,他可是帮了大忙,要么也不回被扶持起来做皇帝,对于大宋王朝来说,绝对是千刀万剐都不解恨。再比如吴三桂,手握几十万大军,首鼠两端,最后开城引清军入关。
在老谋子的电影《英雄》里,有这么一个情节。无名责问残剑为何阻止自己去刺杀秦王,有这样一段经典对白:
残剑:你一定要刺秦吗? 无名:是。残剑:有我在就要阻止你。无名:你可知道我是赵人?残剑:是。无名:你可知道你也是赵人?残剑:是。无名:那你在替谁说话? 残剑:天下。好了,残剑算是坐实“赵奸”的身份了!!!!!
那有为什么说,只有清朝后期和民国时期给大家一个没有国家认同感的印象呢?
一、影视剧演的多是忠君爱国的英雄人物,这叫传播爱国主义正能量。古装剧中,向观众展示百姓的国家认同感,是弘扬爱国主义的必然结果。只是想让现在的观众知道从古到今百姓都是爱国的,这个是个价值观的宣传行为。而近代题材的影视剧在描述反面典型的篇章会更多,因为历史的原因,近代中国有着屈辱的百年国耻,而把这些没有国家认同感,或者价值观有问题的负面教材演绎给大家看,也是为了突出近代挽救民族危亡的英雄事迹。这个在秦汉宋唐题材的剧中就没有这个需求。所以,不是古代人国家认同度高,近代就低,这是一种错觉。
二、政治是上层社会的游戏,老百姓其实更关注民生。从古代今,政治都是“肉食者谋之”,即便到了清朝后期,真正喊出政治口号的仍然是上层社会。所以,在文学作品中,古代题材的历史作品,描述的都是上层社会的故事,他们台上喊着忠君爱国,台下愚弄者士兵和百姓,最终也都是为统治阶级谋福利。而近代是个大革命时期,是个社会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的时候,所以,才有了很多基层百姓的参与。不过,无论古代还是近代,普通老百姓都不是玩政治的主角。
当年,女真骑兵南下,南宋统治者逃亡江南,北方的百姓反抗的是金人的恶劣行径,而不是谁来做这个皇帝。老百姓更关系自己的日子怎么活下去,如果连肚子都吃不饱,他们口中恐怕没有那么多民族大义,国家安危。否则,金人也不会难么容易就统治淮河以北,那可是汉族人传统的政治核心地区。所以,我们看到文学作品中有那么多为国捐躯、战士沙场的英雄,都是历代统治者用来维护自身统治的方式。而偏偏近代离我们太近,汉奸还没来得及被历史的长河冲走。
三、政治的需要,近代历史宣扬的时间长而多,给人民留下印象更深刻。近代中国,确实出了很多汉奸,而且鲁迅先生笔下描述给我们了一个麻木不仁的中国基层老百姓,所以,才有唤醒这个民族的文人学者笔耕不辍。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描述了民族的概念,让之前只有家族概念的中国百姓认识到民族存亡的重要性。梁启超进一步升华成四个字-----“中华民族”。但是正是在近代革命中,需要去号召和发动群众,所以才会有很多描述“大众是愚昧麻木”的文学作品。讲得多了,就入木三分,中国人心目中形成的印象就变成了近代大众很不堪的画面。同时,还不忘拿古代的爱国人士作对比。于是,就形成了近代大众不如古代百姓的印象。
故而:不是百姓不爱国,古代近代皆传说。历代都有忠和奸,人民心中有秤砣!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9iwh.cn/qiche/202303/1507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