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汽车

汉字与服饰文化,衣字的由来

衣食住行是人们日常所离不开的,其中又以衣居首。衣着服饰,既具有实用性,同时也体现了文化和审美,涉及生活习俗、审美情趣、文化心态、宗教观念等诸多方面,实为观察和了解一种文明与文化最直接、最便利的窗口。得益于汉字音、形、义一体的特殊性,我们可以通过与服饰相关的字来一窥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特点和发展脉络,可以走近中国古人的日常,感受他们穿着打扮的冷暖好恶。

西汉直裾素纱襌衣

“衣”由专指上衣,进而又作为衣服的通称。例如《诗经·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论语·里仁》:“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韩愈《醉后》:“淋漓身上衣,颠倒笔下字。”

再进一步,“衣”又可以指那些像衣服一样蒙覆或包裹于事物表面的东西,比如炮衣、书衣、笋衣、糖衣、花生衣等。

在古代诗词歌赋当中,能见到动植物身上各式各样的“衣”。例如:唐代陆龟蒙《奉和袭美二游诗·任诗》“鱼惊尾半红,鸟下衣全碧”,宋代陆游《小园独立》“新泥添燕户,细雨湿莺衣”中的“衣”,是指鸟类的羽毛。南朝梁元帝《和鲍常侍龙川馆》“苔衣随溜转,梅气入风香”,唐代白居易《营闲事》“暖变墙衣色,晴催木笔花”中的“衣”,是指苔藓。唐代李建勋《宿友人山居寄司徒相公》“隔纸烘茶蕊,移铛剥芋衣”,五代宋齐丘《陪游凤皇台献诗》“金桃带叶摘,绿李和衣嚼”中的“衣”,则是指果实的皮,等等。

[明]陈洪绶《花鸟草虫写生册》

“衣”由指衣服这种事物,进一步又可以表示“穿(衣服)”这样的动作行为,古时一般读成yì。例如《庄子·盗跖》:“不耕而食,不织而衣。”此处的“衣”是给自己穿(衣服)的意思。在此基础上,“衣”也可以表示给别人穿(衣服),例如《史记·淮阴侯列传》:“(汉王)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

陈家大山楚墓帛画

那么,古代的衣袖究竟有多长呢?一则典故可以让我们得窥一二。据《汉书·佞幸传·董贤》记载,董贤受汉哀帝宠幸,“常与上(皇帝)卧起。尝昼寝,偏藉(此处指压住)上褏,上欲起,贤未觉,不欲动贤,乃断褏而起”。即使从中剪断也不致伤及肢体,足见衣袖之长。而汉哀帝宁可剪断衣袖,也不肯惊扰董贤,可见宠爱之深。

古代袖子之长大,不仅可拂、可挥、可断,还可纳物其中。袖中所藏,可以是书籍、信札等平常物品,也可以是金钱银两等贵重之物,甚至可能是武器、凶器等。南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写采莲女子“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李白《赠友人三首》之二中亦有:“袖中赵匕首,买自徐夫人。”基于此,“袖”由“衣袖”之义,又发展出“藏于衣袖之中”的意思。

明代宗臣《报刘一丈书》:“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这是把袖中所藏金钱送人。南宋曾敏行《独醒杂志》卷一:“梅圣俞时为县主簿,一日,袖所为诗呈公。”则是将袖中所藏之诗示人。《史记·魏公子列传》:“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是用袖中所藏的铁椎攻击人。人们常说“两袖清风”,字面意思是衣袖内除清风外,别无他物,以此赞誉为官之清廉,实在是再恰当不过了。

有人说,服饰是无言的文化。而汉字作为语言符号,通过自身的音、形、义把这种文化形态记录下来。“衣、袖、冠、冕”等常见的服饰用字,记录并串联起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最不容忽视的要素,是考古出土文物之外另一种形式的历史刻录和见证。

◎本文原载于《月读》(作者富丽),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9iwh.cn/qiche/202304/1610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