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汽车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翻译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出自《道德经》第十五章,意思是,古时候善于行道的人,微妙通达,深刻玄远,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

曾仕强先生解读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微”,是他的念头,很精微;“妙”,是指他的心思很精妙,妙不可言;而他的功夫很深奥,叫做“玄”;而且他什么都通,一点没有阻碍。

一般人没有办法用微妙玄通来形容,就说深不可识,太深了,没有办法了解。很多人读《道德经》以后要修道,表现出一副深不可识的样子,但是他自身的功夫又不足。因此,说他走偏了,叫做故弄玄虚。故弄玄虚是假道学,不是真的道。

傅佩荣先生解读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古代善于行道的人,精微奥妙而神奇通达,深刻得难以理解。

那个真正悟道的人确实很难了解,老子在很多地方都会表现自己修养到一个层次很难被理解的情况。像他劝孔子的时候就说:一个好商人“深藏若虚”;一个君子德行很好,但是“容貌若愚”,意思是表现出来的让别人觉得很难理解,因为他内心里面知道自己达到的高度不容易说清楚。

南怀瑾先生解读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士。上古时代所谓的“士”,并非完全同于现代观念中的读书人,“士”的原本意义,是指专志道业,而真正有学问的人。一个读书人,必须在学识、智慧与道德的修养上,达到身心和谐自在,世出世间法内外兼通的程度,符合“微妙玄通,深不可识”这八个字的原则,才真正够资格当一个“士”。

以现在的社会来说,作为一个士,学问道德都要精微无瑕到极点。等于孔子在《易经》上所言:“絜静精微。”“絜静”,是说学问接近宗教、哲学的境界。“精微”,则相当于科学上的精密性。道家的思想,亦从这个“絜静精微”的体系而来。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意思是说精微到妙不可言的境界,絜静到冥然通玄的地步,便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了。而且,“妙”的境界勉强来说,万事万物皆能恰到好处,不会有不良的作用。正如古人的两句话:“圣人无死地,智者无困厄。”一个大圣人,再怎么样恶劣的状况,无论如何也不会走上绝路。一个真正有大智慧的人,根本不会受环境的困扰,反而可从重重困难中解脱出来。

“玄通”二字,可以连起来解释,如果分开来看,那么“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正是老子本身对“玄”所下的注解。更进一步具体地说,即是一切万物皆可以随心所欲,把握在手中。道家形容修道有成就的人为“宇宙在手,万化由心。”意思在此。一个人能够把宇宙轻轻松松掌握在股掌之间,万有的千变万化由他自由指挥、创造,这不是比上帝还要伟大了吗?

至于“通”,是无所不通达的意思,相当于佛家所讲的“圆融无碍”。也就是《易经·系传》所说的:“变动不居,周流六虚。”“六虚”,也叫“六合”,就是东南西北上下,凡所有法,在天地间都是变化莫测的。以上是说明修道有所成就,到了某一阶段,便合于“微妙玄通,深不可识”的境界。

《道德经》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9iwh.cn/qiche/202305/260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