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汽车

韦应物最著名的一首诗,这首诗的诗名是什么

我是沉于古诗,为您解读古诗的感情脉络,让您了解古诗中的感情表达方法。

“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这是千古名句,出自韦应物的《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

这首诗看似写得非常简单,就是写诗人和朋友分别的场景。

所以很多人认为诗中只写了友情。

其实不然。

这首诗非常含蓄,诗人虽然即将赴任,但字里行间透露出对人生无奈的感慨。

这是为什么?

我们来读一读这首诗。

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

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

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

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

写作背景:公元763年,韦应物被任命为洛阳丞,乘船离开广陵时,与朋友元大(人名)分别。

另外,公元763年,安史之乱刚结束,而安史之乱改变了韦应物的人生,他从一个纨绔子弟变成了一位忠厚仁爱的儒者。

扬州

(2)为什么用“泛泛”两个字?

这是漂浮的意思。

这是形容船的行进状态:不是很急地驶入江中,而是慢慢地向前飘荡。

我们可以理解为,诗人有依依不舍的感情。

(3)“泛泛入烟雾”还有什么隐含含义呢?

水中有烟雾,暗示诗人的视线会受阻。

“泛泛入”,说明诗人非常不愿意进入到这种状态。

为什么?

有两个理由:

一、烟雾笼罩,诗人很快就见不到好朋友了,这是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

二、诗人前行的路也处在烟雾之中,暗示他对前途感到迷茫。

对朋友依依不舍,这好理解。

那么诗人为什么会对前途感到迷茫呢?

我们接着看下两句。

2、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

归棹(zhào):归去的船。

广陵:扬州。

这两句话的字面意思是:归去的船上是我这个洛阳人,看到了扬州的树,听到了寺庙的钟声。

看起来是不是很简单?

这两句能成为千古名句,是因为其中大有深意。

(1)我们先看“残钟广陵树”。

这句话怎么理解?

我们要想象诗人的场景:船慢慢向前行驶,诗人还是望着刚才和朋友分别的地方,因为水雾笼罩,已经看不见朋友的身影了。

诗人还能看到什么?

只能看到比较高大的树,不过,也在慢慢消失。

诗人还能听到什么?

扬州寺庙的钟声,不过,也越来越小。

残,就说明钟声已经很小了。

这说明什么?

说明诗人非常不舍得离开。

看不到朋友,那就看树、听钟声,总之,心里挂念着扬州。

那么,诗人不舍得离开扬州,仅仅只是因为好朋友在这里吗?

我们再来看“归棹洛阳人”。

扬州

(2)诗人为什么说自己是洛阳人?

诗人以前肯定去过洛阳,但他实实在在是长安人。

而且他这次是去洛阳任职,还没到任呢,怎么就能称自己是洛阳人?

您可能会说,“洛阳人”是指去洛阳的人,而不是家乡在洛阳。

如果是这样的话,“归”字又如何理解?

归,就是回到本处的意思。

如果他不是洛阳人,怎么会有“归”字呢?

这很显然说不通啊!

只有这一种可能:诗人真把自己当成了洛阳人。

为什么?

我们接着往下看。

3、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今天我们在这里分别,不知何处我们才能再相逢。

您看,是不是很简单?

这是期待下次重逢嘛,朋友分别都会这样。

这里就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1)既然是期待下次重逢,诗人为什么不当面和朋友说,非要写诗寄信呢?

比如杜甫送严武,“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

再比如李白送杜甫,“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这都是在分开之前写的,如果是期待下次重逢,那么当面说不是更直接?

此外,还有另一个问题。

扬州

(2)为什么用“何处”,不用“何时”?

您可能会说,“何处”与“何时”有什么区别吗?

你们看我上面举的两个例子,期待重逢,一般情况都是问“何时”。

为什么?

因为重逢的是人,和地点关系并不大,对不对?

很显然,诗人在这里是有意突出“何处”两个字。

为什么?

这说明诗人认为,重逢的地点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这就很奇怪了。

诗人去洛阳任职,朋友在扬州任职,两个人互相知道对方的地点,为什么还存在不确定性?

大家看,他们俩都不是在外漂泊,而且都有官职,这地点非常明确呀!

这是为什么呢?

只有一种可能:诗人对自己的前途很担忧。

这就是诗人隐藏的感情!

这也非常奇怪,诗人还没有上任,为什么就开始担忧自己的前途了?

我们看后两句。

4、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

世事:世上的事。

沿洄(huí):顺流而下为沿,逆流而上为洄,这里指处境的顺逆。

这两句话的字面意思是:世上的事就像水上的船,不管是顺流还是逆流,又怎么能停得住呢?

(1)这两句话怎么理解?

我们先看表面含义。

只要水在流动,不管是顺流还是逆流,水上的船都不可能停得住。

这说明,船只能随波逐流。

那么世上的事也是如此,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都不由自己做主,只能走一步是一步。

扬州

(2)那么,诗人为什么这样说呢?

我们想一想,安史之乱刚结束,诗人就得到了朝廷的任命,这是好事啊,对不对?

什么是顺境?

这就是顺境!

战乱刚结束,马上就有新的任职,如果这不是顺境,那什么才是?

我们可以合理推测:诗人得到了朝廷的任命之后,他的好朋友元大应该非常高兴,并且祝福了他。

但是诗人不是这样想的。

他说,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都不由自己做主,只能走一步是一步。

这说明诗人对未来没有信心啊!

(3)诗人为什么对未来没有信心?

这里,我们就要联系诗人的背景来分析:

安史之乱发生之前,唐朝看起来盛世繁荣,韦应物是纨绔子弟,他在15岁的时候就成为了唐玄宗的侍卫,少年荒唐,并没有认真读书;

但安史之乱改变了这一切,唐玄宗都躲到四川去了,他在长安肯定看到了战乱带给人们的苦难,于是痛改前非,认真读书,变成了一个忠厚仁爱的儒者。

大家想一想,曾经的荣华富贵,因为一场战乱转瞬变成虚无,这对韦应物来说,触动该有多大?

这就是诗人想表达的含义: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都不是自己能决定的,说是顺境,也很有可能会变成逆境。

扬州

我们再回头看前面的问题:

一、诗人为什么对前途感到迷茫?

因为顺境和逆境,并不是自己能决定的,即使去洛阳任职,是好是坏还说不定呢。

二、诗人为什么把自己称作“洛阳人”?

因为自己决定不了命运,到了哪里就是哪里的人。

在广陵,那就是广陵人,到了洛阳,那就是洛阳人。

诗人舍不得离开扬州,就说明诗人内心其实不想做洛阳人,但是又没有办法。

三、诗人为什么还没有到任,就开始担忧自己的前途?

因为顺境和逆境,都不由人,现在看起来是顺境,很有可能又会变成逆境。

这是诗人对世事多变的认识。

四、诗人为什么不当面跟好朋友说呢?

大家想一想,好朋友很开心地祝福他:“这可是好事啊,好好把握,未来前途无量。”

然后他说:“别想的太好,我还不想去洛阳呢,这说不定又是一个坑。”

他如果这样说了,这离别酒还怎么喝?

好朋友的祝福,就这么一盆冷水泼过去?

诗人现在已经变为忠厚仁爱的儒者,他肯定不会这样做。

但是对未来的担忧,他又特别想让朋友知道。

所以离开之后,再给朋友寄信,这是更好的选择。

我们来梳理整首诗的脉络。

5、整首诗的脉络梳理

首先,写刚分别时,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同时对前途充满迷茫;

其次,写分别之后,诗人对扬州恋恋不舍,不愿意去洛阳但又无可奈何;

然后,期待重逢,但又不确定在何处重逢,表达出自己对世事多变的认识;

结尾,明确告诉朋友,顺境逆境都不由人,自己只能随波逐流。

大家看,这首诗表面是写和朋友分别,诗人心中有悲伤和不舍之情。

其实在字里行间,暗含了更深的感情:对人生无奈的感慨。

为什么会有这种感慨?

因为诗人亲历了安史之乱,他的人生有了巨大的改变,所以他才会产生“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福祸都不由人定的感慨。

没想到,诗人一语成谶:就在两年后,还是在洛阳丞任上,诗人因惩办不法军士被讼,只能弃官闲居。

不过我们可以肯定:诗人早就有了心里准备,不会因此特别悲伤。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您的阅读。

我是沉于古诗,为您解读古诗的感情脉络,让您了解古诗中的感情表达方法。

如果您喜欢,欢迎关注我,每天我都会为您解读至少一首古诗。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9iwh.cn/qiche/202305/3117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