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5年全球燃油车退出市场,中国成最大赢家
最近的热门话题里,少不了美国的存在,这是一个让人迷离的国度,常常能做出一些让人不解的举动。抛开时政方面的话题,最近的美国,在汽车方面搞起了一系列新动作。
在原本的计划中,全球主流市场里的燃油车,会在2035年左右慢慢退出市场,因为那时,中国、欧洲、美国市场里,政策只允许新能源车成长,没有了燃油车的生存空间。
而就在眼前,俄乌战争的突发,让全球油气供应进一步紧俏,国际油价的暴涨,国际形势的重构,甚至直接发酵了美国经济衰退。这一系列黑天鹅事件所带来的直接后果是,燃油车正在以一个让人猝不及防的速度在萎缩。
截止目前,全球的新能源车渗透率已经达到了10%左右。即,在中国、美国、欧洲等主流市场里,每卖出10辆车,就有一辆是新能源。中国、德国的渗透率均为22%,每5台新车里就有1台是新能源,美国表现稍差,为7%,每14台新车有1台是新能源。主流市场里做的最差的,是日本市场,渗透率只有2%,每50辆新车里有1辆是新能源。
虽然国家什么时间禁燃油车,燃油车的死忠拥趸还有很多,他们仍活跃在很多讨论新能源汽车和燃油车的内容下方评论区里,高喊着“除非没有燃油车,才会考虑电动车”、“在东北或者西北,电动车根本不够用,只能开油车”等等。
但事实是,燃油车逐步离开市场,已经不远。甚至是,可能比我们原本设想的2035年,更早。
因为,全球第一大国美国,如今已开始了自己的新一轮操作,它们开始准备在加油站身上做文章。
准备禁止新建加油站,这是一种比欧洲人更极端的态度
2021年1月,美国新总统拜登上任,直接推翻了当年特朗普政府的政策,开始发力新能源汽车。新的法令是,不再主攻燃油车,而是为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拨款75亿美元,谋求到2030年在全美范围内安装50万个公共充电桩。
当然,这也根本不算什么大力度的扶持,50万根充电桩看似是个大数字,但其实也就只是上海2021年年底的已建成充电桩保有量水平。不过,随着法案的进一步推动,美国各州各地区政府之间对于新能源车的态度开始愈发对立。一部分,仍是坚定的死忠派,想要继续按照特朗普的燃油车优先政策走下去,无视全球气候协定,而另一部分,则是改革派,想要加速发展新能源汽车,比如加州、比如洛杉矶等发达区域。
而最近,改革派主导的区域内,开始了新一轮风暴。他们开始争论、博弈,接下来准备对加油站下手。
洛杉矶,美国西部最大的城市,正在争论“是否要停止新建加油站”,同时纽约州的伯利恒也在考虑跟进。一旦这一法案通过,人口约400万的洛杉矶将成为美国禁止新建加油站的最大城市。而同时,洛杉矶地区也是美国家用汽车保有数量最大的地区。
以比较好理解的方式说,这相当于中国的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或者成都、杭州,这种体现先进性的城市,它们对加油站的态度发生了极大改变。
不再允许新建加油站,背后释放着至少3种信号:
1、这一地区的加油站数量会越来越少,因为修缮加油站的花费不菲,同时越来越多的新能源车,让加油站的利润慢慢变小,于是那些地处边缘或运营不善的加油站,会面临关闭;
2、这还是一种态度的体现,不久前,全世界都在因为禁售燃油车、碳中和这些话题吵得不可开交,欧洲人反复横跳,一会支持2035年禁售燃油车,一会德国又考虑退出碳中和计划。吵得很凶,但始终却没有什么新的大动作,反而美国人考虑以法令的形式禁止新建加油站,这更能体现决心;
3、这还会给所有汽车消费者一种心理上深层的暗示,即,原本使用最方便的燃油车,接下来也没那么靠谱了。黄金地段的加油站有能力继续维持下去,但偏僻之处的加油站则要受损,此消彼长之下,加油也变得未必方便,尤其是2021年时,美国人刚刚经历过最大输油管道遭黑客攻击关停,美国人短期内刚刚经历过一次无油可加。
当然了,加州所代表的,只是改革派的意愿。在美国的其他州,还在上演着对燃油车的坚守,比如北卡罗来纳州就提出了一项法案,要求充电桩可以建,但必须在旁边同步建设加油站。
但,不论怎么说,美国当前所遇到的局面是,他们已经发现,在人员相对密集的区域,美国的加油站是过剩的,而且因为加油站多与超市、电影院、餐饮等进行共同建设,其也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比如在加油站附近动辄就会频繁出现大拥堵、大排队等现象。
且,随着电动车销量越来越高、国际能源价格越来越贵,加油站的数量过剩,盈利能力不断下降等问题,都在进一步加大。
背后的主因,其实是美国汽车工业退无可退
洛杉矶的相关法案仍在博弈,但最终的结果大概率是成真,因为,这并不是全球首创,早在2021年,加利福尼亚州的佩塔卢马,就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禁止新建加油站的城市。且,在加州,还有很多小城镇已经开始实施了这一法案,譬如罗纳特公园、塞巴斯托波尔、圣罗莎。
且,就在今年4月,加州的一项相关计划,让燃油车进一步遭遇压力。其计划,要求到2026年在该州销售的35%的新乘用车以电池或氢能为动力,并预计10年内,所有在售新车都不会产生温室气体排放。加州,这个美国最大的汽车市场,已经最好了淘汰燃油车的计划,并且在进行落地推进。
从销量上看,加州就是美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的风向标。截止2021年11月,美国新能源乘用车保有量超过100万台,其中加州保有量超过50万台,这之中纯电动车型保有量约为28.2万辆,插电混动保有量约为21.7万辆。
这是加州2022年第一季度的车型销量,筛选后可得其畅销车型如下:
1、特斯拉 Model Y–销量2.18万台; 2. 特斯拉Model 3-销量2.15万台;3. 丰田 RAV4-销量 1.59万台;4. 丰田凯美瑞–销量1.22万台;5. 本田思域-销量 1.1万台;6. 福特F系列-销量1.02万台。之后的6-10位,一季度销量均为超过1万台,分别为丰田、雪佛兰、丰田卡罗拉、道奇公羊皮卡、本田雅阁。
在美国新能源汽车最发达的州,除了特斯拉之外,并没有一家美国企业的新技术产品能够占到优势,福特最新的Mach-E并不被加州人所喜爱,福特最新的F-150 才刚刚交付,尚未打开加州人的心扉,而通用汽车旗下的雪佛兰、凯迪拉克等,它们的新技术车型在今年才刚刚亮相,还没进入交付与爬坡期。
也就是说,传统的高知名度美国车企,它们的电气化转型至少被特斯拉甩开了几年时间。甚至,相比大西洋那边的对手-欧洲车企,它们也被甩开了至少2年的时间(大众ID.)在大约2年前推向市场销售。自上世纪90年代至今,美系车已经多年没有提供过影响世界汽车的新技术、新理念,它们的境遇,就体现在不断退出的市场(福特退出轿车市场、印度市场,通用已退出欧洲市场5年时间),以及不断下滑的销量上(推出市场+疫情+俄乌战争+产品力下滑)。
美国第一个吃螃蟹,其他国家会否跟上?
美国人的新行为,不免会让人联想到,是否会有其他国家也采取这一方式,加速推进本国的汽车内部改革。
最有可能选择快速跟上的,是同样在汽车电动化领域脚步缓慢,并且在能源安全上充满挑战的日本。
就在不久前,俄罗斯将远东“萨哈林二号”油气开发项目收归国有,日本作为该项目的受益者,开始遭遇类似欧洲的“能源恐慌”。就在今年6月,日本政府通过了2022年版《环境・循环型社会・生物多样性白皮书(环境白皮书)》。该白皮书中所强调的信息点为,进一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增加太阳能、风能、氢能的比重。
也就是说,政府已经选择开始推动新能源应用,汽车产业会必须调整自己,来拉动内需。当今2%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显然不够,尽管丰田、本田、日产都在逼宫日本政府,但二者间的矛盾显而易见,能源转型之后,汽车会被逼转型。
所以,尽管一直以来日本车企在禁燃方面,从来不站队,并且保持想要继续研发内燃机,但这些随时可能被逼终止。
另外,韩国也同样遭遇着能源安全的挑战。文在寅政府期间,主张“脱核电”政策,推迟了多个核电站建设和运营日程。而随着眼前的新冠疫情蔓延以及俄乌战争爆发,全球电力供应紧张,韩国新任总统尹锡悦力求扭转“脱核电”政策,计划重启新韩蔚3号和4号核电机组建设工程。很显然,前几年已经开始快速转型新能源的韩国,其燃油车市场也在飞快萎缩。
摆在欧洲多国面前的局面,也是近似。2021年时,英国遭遇燃料危机升级,因缺少足够的卡车司机以及油价成本上涨,英国在一周甚至更长的时间内,出现了多地无油可加的局面,也就在那一时间段里国家什么时间禁燃油车,很多加油站被关停。
当下的德国等国也是一样,因为与俄罗斯的相应进口长期无法恢复,油气价格都在不断上涨。7月28日,德国副总理兼经济和气候保护部部长哈贝克表示,德国正经历“最严重能源危机”,需要至少熬过今年明年2年的冬天,才有机会找到新技术对俄罗斯能源进口进行替代。
很多层面上,其实你能够看出,德国之所以现在玩命的转型新能源汽车,并不只是简单的怕被其他竞品和新势力超越,而是体验了国家所面对的境遇。
写在最后
在中国,相应的情况反而是最好的。原因在于,新能源汽车的转型已经经历过政策刺激,如今已经形成了市场内卷。比亚迪卷出了刀片电池,宁德时代学着特斯拉的4680卷出了麒麟电池,蔚来在卷固态技术电池,小鹏和华为等一众企业在卷智能化。比亚迪已经当上了整个汽车市场里的销量冠军,接下来的局面很显然是,谁不做新能源转型,谁就得变成市场里的边缘选手。
而另外,停止新建加油站这种事儿,也不至于出现在你我身边。加油站+换电站的模式,已经被蔚来和中石化开始推进,且更充分的竞争与加油站的分布,以及国家层面的管控等。实际上,你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面对过燃料危机等事件。
接下来的全球汽车市场会很有意思,因为新能源的转型,已经不仅仅只关乎市场本身。
更是关乎那个老话题,能源安全,是国家战略安全,碳中和背后,是世界各国开始使用更高效的能源形式,以保证自身不遭遇能源危机,并顺利过渡至更高效、安全的能源形式。
所以,最终的结论就是,随着美国这一波新操作,后续很可能带动其他的州,甚至是国家开始以短平快的方式倒逼改革。
而那时,可能我们原本的禁燃共识,就要从2035年,再往前提一提了。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9iwh.cn/qiche/429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