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热点

新闻写“活”三要素

迅猛发展的现代媒体已经触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面对纷繁复杂的新闻资讯,公众有时会显得无所适从,找不到自己真正关注的、真正感兴趣的新闻报道,相反遭公众白眼,得到赏识的却很多。

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新闻抓不活,常常选题生硬;二是视角把不活,常常居高临下;三是文章写不活,常常表达呆板。那么,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关键就在于要把新闻写活,其要素有三点:

一培养新闻敏感,采抓题材要活。

新闻敏感是新闻工作者对新闻事件所特有的一种敏锐的感知与洞察能力,它能帮助新闻工作者在纵贯繁杂、浩如烟海的新闻事实中,及时发现与敏锐地分辨出有价值的新闻事件。

真正具有高度新闻敏感的记者,常常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抓住一些鲜活的新闻素材,能够在重大事件中发现别人常常遗漏的不同寻常的事实要素,这是新闻写活的基础。

 

北京晚报2002年6月15日第2版头条刊登了该报记者的一篇新闻报道,引题为“紫外线照射强度指数、洗车指数、冷饮指数、生活气象指数已达三十多种”,主题为“北京人进入指数生活”。就题材而言,这则新闻写得较活新闻稿件三要素,作者有着较高的新闻敏感。

记者能够因注意到当天北京交通台的气象预报中加了一条疾病气象指数,且北京市专业气象台的专家为市民生活服务的生活气象指数已扩大到了三十多种,诸多指数几乎把北京人从头管到脚,而敏锐地指出“北京人进入指数生活”,新意独到,鲜活生动。

这篇新闻报道的选题非常贴近公众日常生活,虽然小,却很活络,读者看了不但了解到以后可以收听北京交通台气象预报中的疾病气象指数,而且还知道现有的生活气象指数达到了三十多种。

可以全面地为生活起居提供参考,甚至也有可能因这篇文章的出现而使“指数生活”这个词成为人们现代生活的一个代名词,引发一场生活参考服务革命。

 

贴近公众生活的新闻素材常常能够得到公众的赏识,容易写活,但选题也不能过于细小,使之显得有些琐碎。当然,活的题材并非仅仅从小处着眼,关注人们日常生活。

在一些大的新闻事件中同样可以找到这样的素材,关键在于记者要有高度的新闻敏感,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做个有心人。

2001年9月初,新学年伊始,中国青年报就国家助学贷款实施情况分别以《新政策大加支持,推行中频遇困扰》、《西部学生申贷前景暗淡》、《看看银行算的账》、《困难出路并存》为题作了连续4天的追踪报道,全面灵活地反映了国家助学贷款的有关情况,受到了各大高校、高校学生及家长的普遍好评。记者不但写清了一件大事,也写活了几篇新闻报道。

二讲究平民意识,采写视角要活。

有些新闻报道,虽然题材抓得好,贴近公众生活,但文章写出来,总令读者感到别扭,感觉距离很大,原因在于新闻报道的采写角度不活,无论是思考,审视问题的角度,还是说话口气,常常是居高临下,缺少平民意识。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新闻素材都应当站在平民的角度上去采写和报道,但有些新闻记者无论采写什么样的新闻事件,总是高高在上地向下俯视看问题,并不能脚踏实地地站在普通老百姓的角度上对待事物。

对新闻事件的表述也总给人留下一种传达指令似的感觉,千篇一律,不能根据报道内容的不同,站在不同角度上思考问题,传达信息,这是新闻记者职业素质欠缺的表现。

在以人为本的意识逐渐增强的现代社会里,这样的新闻报道永远得不到公众赏识的,也永远不会写活。

出现这样情况的原因还在于,由于新闻记者一味的抢时效将新闻事件报道出去,没有足够的时间顾及该怎样以平民意识去恰当地处理它,便习惯性地采用一贯的格式完稿了事。

要想把新闻写活,得在采访伊始就考虑好该站在什么样的视角上,采用什么样的表述方式完成对所有采访事件的报道。

实际上因上述原因写不活的新闻报道虽然多,优秀作品的才出现也不少。北京现代商报在2002年5月16日第3版的下端,刊载了一篇短小的新闻报道,题为《尽管冬春少雨 今夏供水无忧》。

文章大意是告诉人们,虽然去冬今春,北京降水少,但京城百姓仍能安然度过今夏的高峰用水期,因为一方面,四五月份降水量正常,另一方面,最主要的是北京市自来水集团采取了一系列得力的保障措施使然。

这篇报道没有高高在上地借今夏用水高峰一事来表扬北京市自来水集团的工作,而是站在平民的角度,非常亲切地告诉读者由于两方面的原因(先讲自然降水增多,后讲保障措施得力)。

使得京城百姓完全可以无忧五虑地度过今夏的用水高峰,娓娓道来,口气平和,读者看了心里舒服得多,对北京市自来水集团也有一个较为满意的评价。此篇报道虽然简短,但与其他类似的报道相比,却写得活一些。

三提高写作技巧,文字表达要活。

抛开新闻稿件中的事实要素不谈,单就写作技巧,文字表达而言,也是读者喜好的一个重要因素。

 

新闻写作是新闻采、写、编等系列过程中决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往往有一些好的新闻素材,尽管采访得很全面,很深入,却因为没写好,而成了新闻次品,甚至是废品。

写一篇新闻稿并不难,但要写好却实在不易,要写活就更得多下功夫。把新闻写活,是忠于事实原貌的活,而不是记者主观臆造的活。

有好的新闻素材,文章却写不活,大多不是因为记者的写作水平差,表达能力不够,而是记者的写作结构安排,遣词造句上处理草率,不管什么样的题材,都用一样的结构,都用类似的语句,甚至用新闻八股来写,这样常常会把一些好的新闻素材给埋没了。

在报道某些专业性较强的新闻事件时,常常会有记者罗列出一些专业术语新闻稿件三要素,让普通读者读着别扭,也看不明白,即使题材再好,这样的新闻也不会活。

提高写作技巧就是要求记者在文字写作上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以驾驭处理不同的新闻题材,照顾不同的读者群。

对于新闻记者来说,写作水平与文字表达能力不会成为新闻写活的障碍,关键在于要打破以往写作的旧模式,有所创新,有意识地去把新闻写活,这点很重要。

请把您曾经完成的好新闻作品和您发现的新闻选题或好作品,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漫等形式,分享给我们。也可以发表您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共同交流学习。9月底前我们将对大家的建言献策集中征集,之后将进行常态化征集。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9iwh.cn/redian/272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