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新闻摄影面临的挑战多,摄影记者必须与时俱进
摘 要:全媒体时代新闻摄影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多,摄影记者必须与时俱进,主动跟上时代步伐,适应全媒体时代的传播语境,掌握新的传播规律,善于运用影像叙事,努力提高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本文结合全媒体时代新闻摄影记者必须直面的问题,浅谈全媒体时代新闻摄影记者的基本素质。
关键词: 全媒体时代; 摄影记者; 基本素质
全媒体时代,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对新闻摄影而言,随着人们的视觉需求和视觉欲望的不断攀升,面对的挑战、受到的冲击越来越大。摄影记者必须主动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主动适应全媒体时代的传播语境和传播规律,善于运用影像叙事,不断提高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才能开创新闻摄影的新天地。
一、全媒体时代影像呈现出特有优势的同时,带给摄影记者的挑战也日趋明显
“图像具有提供最大视觉信息的能力。”能够让人身临其境、心临其境。新闻摄影集新闻性、真实性、形象性于一体,信息量大、内涵丰富,能让受众在轻松愉悦中获取知识信息。全媒体时代,影像报道成为媒体吸引受众的重要工具和有效沟通手段之一,呈现出特有的优势。
影像直观形象。全媒体传播使得形象直观的影像现场感更强,读图减少了理解文字的时间,降低了理解难度,使得受众在有效时间内,可以获取更多的信息。
影像信息丰富。常言道,“一图胜千言”。全媒体传播让影像中含有的丰富信息得到全面、立体呈现,甚至有些言语无法表述的信息,受众也可能在图片中理解、感悟、解读;一些充满情感的细节全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更是能够打动无数人。
影像浅显易懂。通过全媒体传播,照片作为世界通用“语言”的地位更加凸显,不管什么国家、什么民族、什么背景、什么年龄、什么文化程度,都能看懂,产生情感共鸣。美的照片大家都会觉得美,悲伤的画面人们会感同身受。
影像传播快捷。全媒体时代,信息即时传递,影像可以做到瞬间无损传播。不管天涯海角,只要有网络,就能实时传播接收影像,同步互动交流。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全媒体时代,影像呈现出特有优势的同时,带给摄影记者的挑战也日趋明显。一方面,人人都是摄影师,摄影记者不再具有现场拍摄的特权,所有人都可能成为新闻产品的提供者。这就要求摄影记者要在“专”字上下足功夫,把专业的活干得更专业,在众多影像中表现出“不一般”。因为,受众的胃口越来越高。经过一百多年的影像视觉训练,广大受众已经建立起了视觉思考系统,也叫影像思维,即用画面去思考、去构建、去解读,一旦图像超越了经验积累,就是通常所说的“没见过”,就会感到新鲜,好奇心被吊起,眼球被深深吸引,从而感到满意、满足、愉悦;而当图片似曾相识、老调重弹、张冠李戴时,就会失望、沮丧、厌恶。这是一套极其抽象的系统,但却在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另一方面,媒体平台融合也使记者身份交叉融合,既是文字记者,又是摄影记者。因此,摄影记者必须顺应时代变化,把握全媒体信息传播规律,积极转身转型,提高影像叙事本领,在报道内容的深度、广度、高度上不断突破。
二、全媒体时代新闻摄影记者要具备几种能力
摄影易学难精,上手容易,但要想成为顶尖高手却很难。一些人存在误解,以为现在的数码相机操作简便,只要按下快门就能拍好照片,即使拍得不好,还可以后期剪裁调整。其实,摄影作为瞬间艺术,对摄影者自身素质要求还是很高的,一般摄影者偶尔拍几张不错的照片或者偶尔在报刊发稿就沾沾自喜了,而专业摄影记者却要保证任何情况下都要把照片拍好全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就是说“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摄影高手都会建立摄影直觉,就是在拍摄现场,脑子里不断呈现照片,然后用相机抓拍照片。但仅仅这样还不够,还要具备以下几种能力:
(一)眼观六路。摄影既是体力活,也是脑力活,新闻现场转瞬即逝,往往来不及思考和准备。这就要求摄影记者要养成眼观六路的本领。首先,要对相机性能了如指掌。相机处在什么状态?光圈、快门、感光度数值是多少,拍摄模式是光圈优先、快门优先、程序优先还是手动模式,对焦模式是AF-S、AF-C还是M,是点对焦还是区域对焦,对焦点在什么位置,等等。如果有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可能画面虚焦、曝光不准,导致拍摄失败。其次,要了解周围的环境。拍摄时必须对周围的地理环境、人员规模、光线条件等情况有所了解,要知道用几台相机,相机调整到什么状态,用哪些镜头,拍摄哪些场景,什么景别,拍摄位置在哪,等等。如果紧急情况临时到场,不能慌乱,要迅速作出判断,边准备,边调整,边拍摄。再次,要多角度多景别拍摄。画面稳定、饱满、清晰,多角度多景别全方位展示,是对专业摄影记者的基本要求。拍摄角度要丰富,景别要多变。
(二)传情达意。影像带有情感温度,带有人文关怀。因此,摄影记者必须掌握传情达意的技巧。首先,要聚焦人物神态。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是人物神态的焦点,人的内心世界往往可以通过眼神反映出来。中国国际新闻摄影比赛(以下简称“华赛”)2011年度《战争灾难新闻类》组照金奖《利比亚战争》,照片上利比亚反政府武装分子用手枪指着一名年轻男子头部,该男子面临死亡时的惊恐、绝望、无助写在脸上,审问他的人瞪着眼、张大嘴、用手指着他,随时都可能毙了他。其次,要抓住典型动作。动作能体现人物性格和内心世界,抓住典型性的动作就能使人物形象鲜活,跃然在受众的面前。华赛2013年度《体育新闻类》单幅银奖《腾空一跃》,照片上英国花样游泳队一名队员跃出水面,身体呈现罕见的“菱”形,高速快门凝固的瞬间,把花样游泳运动的力量与美很好地进行了展现,给受众以美的享受。再次,要启发受众情感。相比文字描写,影像更容易激发受众情感。华赛2013年度《非战争灾难重大新闻类》组照金奖《恶化中的阿富汗饥荒》,照片上一个黑袍罩身看不见面孔的妇女,抱着不满周岁的小孩,小孩张嘴大哭,但满脸的皱纹、张大的嘴巴,像个八十岁的老人,其极度凄苦的惨状让人不禁潸然落泪。一个精彩的瞬间、一个无助的眼神、一个生动的表情能让人产生无限的联想和情感共鸣,其价值和意义是任何千言万语都无法比拟的。
(三)影像叙事。影像叙事就是将拍摄的照片重新进行排列组合,形成一定的逻辑关系和叙事结构,使受众能够像解读文字一样解读图片内容。影像叙事规定了观众看什么以及看的顺序,对摄影记者来说,拍的时候就要考虑后期怎么编辑、如何呈现。让影像叙事充满故事。因为,受众对故事的喜爱是与生俱来的,自从人类有了语言,故事无时无刻不在传诵,聊天、相声、评书,甚至睡着了还会做梦。一个好的影像故事会带来更加愉悦的观赏体验。影像叙事的作用,其实就是满足这种体验,也就是说,摄影记者要透过镜头来形成信息的有效传播,它通过一种“可经历的过程”给受众一种仿真的人生体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有细节意识。要让受众通过细节得到有用的信息,如人高兴时刻的笑脸、眼神、热泪等。其次,要有环境意识。要突出展示影像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事件的内容,即经过和结果,以达到在最短时间内交代出事件的效果。再次,要有现场意识。画面的呈现要体现出所处的环境的“不一样”,并引领受众关注和有效表达画面之外的意义等。
三、全媒体时代摄影记者要围绕增强影像的视觉冲击力、艺术感染力、形象亲和力做足文章
华赛确定了评价新闻照片的4条标准,其中一条就是:照片形象生动,富有冲击力和感染力。影像叙事是为传播服务的,能否吸引眼球,直接关系到传播效果,因此呈现的影像必须要有视觉冲击力、艺术感染力、形象亲和力。这就要求摄影记者要围绕这“三力”做足文章。首先,要突出视觉冲击力。视觉冲击力是由图片中的结构、线条、色彩、影调共同营造的,要选择被摄主体的最独特角度拍摄,巧用光影刻画被摄主体;要大胆给画面留白,利用好虚实对比和色彩对比;要善用经典的构图法则。其次,要营造艺术感染力。新闻摄影记者必须注意形象表达的视觉质量, 善于抓住最动人的典型瞬间进行真实再现,为读者提供新颖奇特的视觉体验。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艺术感染力就是在一定程度上使受众产生生理或心理反应,说白了,就是让受众受到“操控”,让受众透过一定的艺术形象去接受、去感悟、去联想,以至形成情感上的共鸣。这方面的经典案例很多。华赛2013年度《战争灾难新闻类》组照金奖《台风“海燕”》,展示了台风“海燕”登陆菲律宾的极度破坏力,到处满目疮痍,民众流离失所。黑白照片更增添凄惨和悲凉的气氛。再次,要塑造形象亲和力。亲和力就是接近性,人物形象越是接近普通人,越是表现普通人的生活情感,就越能为受众所接受;越是平凡本真越富有亲和力,越容易被人们所喜爱。华赛2010年度《新闻人物与肖像类》银奖《赵作海》,照片是赵作海满含泪水的面部大特写,低调用光,大面积的暗部阴影与正常面部曝光形成强烈对比,营造了特殊的情感氛围,给人欲哭无泪之感,带动受众深入影像背后解读事件真像,很有借鉴意义。
正如黑格尔所说:艺术的目的被规定为唤醒各种本来沉睡的情绪、愿望和情欲,使它们再度活跃起来。影像叙事只是手段,读者只是需要记者通过故事化的手法接近真相,获取有效真实的新闻信息,而非真正的“故事”。
(作者系军委后勤保障部政工保障室副编审)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9iwh.cn/redian/273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