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热点

团队新推专辑Uner35采访世界各地35岁以下的年轻创意人欢迎您的推荐和建议

团队新推专辑

Uner 35

采访世界各地35岁以下的年轻创意人

欢迎您的推荐和建议

视频 Video

(视频为3分钟精华版,全文深度采访见下方文字。)

x Wang 王耀华

建筑探索之路

1.

为什么选择做建筑?

我家里没有做艺术的,从小也没有特别热爱艺术或者看很多建筑。当初上大学的时候不想再学数学了,想学一个比较自由的专业,就选了建筑,虽然真正做了建筑之后发现数学很有用,那是后话。学了之后发现自己挺喜欢建筑的,而且还算擅长,就一直做下来了。

2.

你读本科时为什么突然转学到SCI-Arc?那时你意识到的中美建筑差异是什么样的?

当时由于国内客观条件的限制,我不能完全学到想学的东西。国家博物馆那个时候举办了一场数字化建筑展览,其中展示了一些扎哈学生的作品,我看了之后发现自己不光是在想法上有一些限制,在能力上就不知道该怎样才能做出那种设计。北交大的教育很扎实,但是当时在想法上受国内整体大环境的限制,开拓的空间并没有那么大。尽管我在大一,大二的时候自己不断去看书,但毕竟缺少对这些知识进行探讨的环境,都是一知半解,就想试试转学出来继续读。美国这边接受转学的学校不多,SCI-Arc算是其中之一。我刚出来的时候,全校也没有几个中国人画法几何 视频,很多选择是因为机缘巧合,没有什么宏大的规划。我在国内自己读书的经历对我来美国继续接受建筑教育很有帮助,它让我来的时候不是一张白纸,对于一些想法或者观念或多或少有那么一些认识。SCI-Arc一直都比较关注建筑自身的东西,相对来说比较自由,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来就是比较极端,想法比较开放。

▼在SCI-Arc的设计作业

3.

你觉得美国东西海岸建筑院校各自的风格和特色分别是什么?

我觉得这些学校之间的交集现在越来越多,以前西岸和东岸分的很清楚。以SCI-Arc为例,对它你需要在一个时间轴上去判断。5年前看SCI-Arc,会发现它当时的关注点跟美国其他学校都不一样,但现在很多之前在SCI-Arc教书的老师在GSD教书,学校之间想法上沟通和交流也越来越多。

▼王耀华在GSD的毕设评图

▼王耀华在USC授课

从理性设计到风格化

1.

这些年间,美国建筑圈的关注点有哪些变化?

建筑做为一个文化实践这样的一种思维现在在美国变得得越来越被接受了,与之相反的是,在5年或10年前,建筑作为一种经济或政治实践被讲得比较多——设计师会画很多分析性的图表,分析密度、经济、收入等问题,然后倒推出建筑应该是什么样子。相对来说,当建筑被当做文化实践的时候,设计师会更加关注文化的反讽,隐喻和比喻。不过美国学术圈的发展基本上是在经过一个阶段之后就会朝另一个反方向走,很难说5到10年以后对建筑的认知会不会回归于经济实践。

你可以从圈子里大家聊的东西中发现这种转折。之前大家关注更多是,现在更关注的是,二者区别很大。关注就是对于建筑最终形态的关注,而更关注建筑概念上的形成过程。此外如果你看双年展以及期刊杂志里大家讨论的问题,也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这方面的变化。

▼隐城 – 王耀华在SCI-Arc的毕设作品,关注

▼凸起的墙壁(2015)关注

2.

你现在偏风格化的设计是不是跟大家讨论的方向从到也有一定关系,而您现在开始研究理性和风格化的结合是否可以看做对当下主流的回应?

现在在美国学术圈做风格化设计的人很少,对历史关注更多。我本身对历史——无论是建筑的历史还是人文社会的历史——都很感兴趣,但是美国现在好像没有历史作参考就不知道该怎么做设计了。5年之前,大家都在想什么样的形式是最新的,怎么做是我个人的,跟历史脱得越远越好,现在完全不是这样。周围的人都喜欢做某件事情的时候,我就不太想要做那件事情。现在大家都在讲历史,我就想做一些更风格化的东西。不过,随着个人的成长,我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有了一些转变,也增加了一些新的想法,做出来的东西肯定跟5年之前不一样。另外,建筑学的风格是在不断改变的,而且变化的速度越来越快,现在可能每3,4年就会出现一个新风格。不同的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时候,建筑学学院里的一些想法,如解构主义、后现代,都是在社会上实践了一段时间后,才以10年或者20年为周期发生一次重大的方向转变。现在学院里面很多想法还没有机会在社会上实践就已经消失掉了。比如Neo-Pomo,美国很多学术界都在做这样的设计,这个潮流已经盛行2,3年了,却依然只是一个停留在学术层面的探讨,几乎没有任何实践的东西建出来,很有可能在一两年之后就消失了,目前为止还没有什么机会对社会造成真正的影响。对于我个人来讲,我觉得你不能去跟风,因为这个风现在变得越来越短;但是同时又要去又参与,因为这些正在进行的讨论又很有意思。所以要想怎么样在短期的、潮流的东西与把眼光放的更长远这件事之间去找平衡。

▼风格化设计 – 五台山观测塔

▼风格化设计 – 南京实验室

▼风格化设计 – 南京文化综合体

▼风格化设计 – 功能紊乱的家庭场景

对形式的探索

1.

你本科和研究生的两个毕业设计都体现了对强权政治的反看或者迂回应对的智慧,你现在在思考形式的时候会联系到政治经济吗?

在我的两个毕业设计中,政治跟经济只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还是建筑本身形式上的东西,比如同一个形式怎样应对不同的政治经济情况。在设计的时候,我会分别探讨这两个问题。同时把所有的事情都想清楚太难了画法几何 视频,你要花一段时间去想一件事情,等这件事情想得差不多了,再花更多的时间去想另外一件事情;当两件事情都有点眉目了,再把它们联系在一起。

▼隐城 – 王耀华在SCI-Arc的毕设作品,体现对政治和经济的应对

▼The – 王耀华在GSD的毕设作品,体现对政治的迂回应对

2.

你如何看待形式?现在你对形式的兴趣在哪里?

我目前比较喜欢去研究一些相对来说简单一点的形式。前半年我做了一些跟投影法相关的研究,尝试从莫兰迪画的一系列静物里面挖掘一些透视的法则,然后通过对这些透视法则的解译,来做一些形式上的探讨。现在我的关注点回到了另外一些层面上。最近我们在准备一个展览,会做大概4,5个比较大的模型。我在刚毕业的时候做了一些比较偏形式的设计。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虽然我没有再做这样的设计,但是有了一些新的思考和想法,可以重新反馈到之前的东西上去,看看理性的研究跟风格化的设计怎么结合。

▼从绘画中寻找透视法则,并用到形式探讨之中

3.

你毕业之后的很多研究没有看出现实意义,如何看看待从入世到出世的这种变化?

对于现实意义我们要看得更长一点。我们做研究,不是说甲方看到之后就会给我们项目,而是可能在很长时间之后,这个研究才会为我们的设计提供帮助。有时候目标不能太明确,因为目标太明确的话你的眼光可能就会受到局限,所以需要漫无目的地做一些事情,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而且帮助会更大。我本身比较喜欢偏学术一点的东西,而学术的东西不会都有现实意义,很多只存在于思考当中。比如我们研究圆圈跟直线之间的关系可以发展出很多不同的结果,至于它的现实意义是什么,我觉得这样的思考本身对于我个人来讲很快乐,就足够了。

▼投影研究

▼ – 韩国竞赛项目,将投影研究运用在设计中

4.

在 Study系列里面,你表现出一种对几何原型根据特定规则转换的兴趣,你的设计是更注重过程还是结果?如何看待运动性和实践性?

就像我刚才说的,对于我来说只要最后做得有意思就好了。我认为研究带来的是一种智力上的愉悦感,我可以从中发现一些之前不知道的东西,可能是结果上的,也可能是过程中的。因此过程和结果同样重要,只要能在研究或设计中让自我得到提升,我觉得就够了。

运动性对我们来说是必要的,因为我们想要去发掘一些几何规律以及物体之间的关系。在静止的情况下这种关系是无法被表现出来的,只能以一种动态的视角去传达,而时间是在展示一种背后的关系跟逻辑。

▼蒙版研究

▼投影研究

▼投影及偏移研究

▼楼梯研究

▼体块研究

画法几何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9iwh.cn/redian/281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