栋梁的视觉基调:消费栋梁本身带来的体验(图)
Tasha 第一次知道中国独立时装设计师的时间大约是 2008 年,当时她还在奥美一个叫做 的部门撰写消费趋势报告,当时上官喆刚刚在厦门建立自己的品牌,而淘宝消费远不如现在这么普及。她看到这些设计的时候,觉得这些东西跟大商场里卖的特别不一样,“没有那种距离感,而且会打动你”。
2010年,为了了解那些设计师的作品,她跑去北京胡同里看栋梁第一个店铺。当时店已经打烊,Tasha隔着玻璃观察这个小小的地方,觉得每个细节看起来都是用心想过的。她开始更希望了解这个群体,于是又去了一次,这次栋梁创始人之一南朗接待了她。
这种了解的愿望可能是日后她离开大公司、加入栋梁的最本源的驱动力,当然,要成为栋梁的合伙人之一,她必须认同另外两个合伙人南朗和查尔斯的想法。如今,在栋梁的分工里,南朗是为品牌奠定视觉基调的一个人,查尔斯负责设计师的资源,而Tasha则负责包装和推广栋梁这个品牌。
论及栋梁作为一家买手店的成功之处,除了可能有中国最成熟的时装设计买手体系之外,应该是栋梁本身作为一个品牌的存在感并没有被它店里任何一个设计师盖过。人们消费栋梁,并不是因为消费Uma Wang或者张达,而是消费栋梁本身带来的体验。
这种体验当然来自南朗对整体陈列的设定。和店里销售的各种清新、时髦、俏皮甚至反叛的时装相比,栋梁店铺的装修偏沉静,深色的木质元素占据了主要视觉,上海的两家店的装修还常常和一些本地的建筑元素相结合。在不久前结束的“栋梁×”展览里,你会觉得是在各种风格的家里做客,而不是单纯在参观一个展览。
“设计师之家”,栋梁和 的合作:
类似“栋梁×”这样的营销,大多数是Tasha的主意。冲着 来的人很可能对栋梁一无所知,但这正是 Tasha 的目的,让更多对时装毫无感知的人了解栋梁。
如果对栋梁做过的营销做简单的回顾,你会觉得它们很多都不循规蹈矩:张达的毛发展会探讨人跟自己身体经常打交道的部分;邀请17位设计师设计17条裙子,用销售所得的钱建立一个叫栋梁的乡村小学图书馆;请上海一个咖啡馆在店里开临时店,又或者是请一个香水品牌来做发布会。
张达的毛发展:
“你自己要很清楚你做的事情价值在哪里,最初的目的是什么中国买手店,然后当你抓住一个个机会的时候,只要敢想,不怕没有资源。资源都是培养出来的。”Tasha说,栋梁用了6年时间做到今天的地步,最早的时候有长达22天一单未做的纪录,好在南朗和查尔斯坚持了下来。
2013年,伦敦时装周主办方找到栋梁,希望后者能推荐设计师去伦敦办秀,Tasha想到有没有可能由栋梁带着设计师们去办秀,“这对我们而言也是一种突破,对设计师们而言也是多一份保障,但问题在于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找赞助商,最终事情还是办成了,有5位设计师成了行。
几乎是以同样的思维方式,栋梁还在第二年的上海时装周上包办了一天的秀,此前也并没有先例,用Tasha的话说,“凡事都敢想一想,说不定就成了呢。”
Tasha:
Style List:
Q:除了钱包钥匙和手机,平时包里一定会放着的东西是什么?
T:各种颜色的口红。
Q:衣橱里最多哪个牌子的衣服?
T:HE YAN,Sacai,Nike.
Q:有没有一个设计师,让你觉得“如果有钱希望买下Ta所有设计”?
T:太多了,但我转念就想,人不能那么贪心。
Q:身边用得最久的一样东西?请说出你和这个东西之间的故事。
T:一面随身的小镜子,十年前在大学时,我老公在还没有成为我男朋友前送我的。
Q:什么是很你的东西,随便例举一下,气味中国买手店,颜色,品牌,或者很抽象的几个词都可以?
T:红色。简朴雅致。
Q:最近买的什么,让你心情特别好?
T:MUJI棉花糖。
Q:最喜欢用的护肤品/化妆品?
T:Aesop.
Q:推荐一个你最常去的一家餐馆吧,最信任的那个。
T:安福路上的La ,有土豆披萨。
喜欢这篇文章?去 App 商店搜 好奇心日报 ,每天看点不一样的。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9iwh.cn/redian/350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