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记协评奖办公室首次对违规参评作品公开通报批评产生强烈震动
1月26日,中国记协评奖办公室在官网公开通报撤销第24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作品《阳洋:生命的最后一刻定格在新闻现场》和拟获奖作品《中国慰安妇民间调查第一人》的获奖资格。这是中国新闻奖评选24年来,首次对违规参评作品公开通报批评,通报立即在新闻界产生强烈震动。
新闻真实:任何人不能触碰底线
中国记协党组副书记高善罡表示:“此次公开通报就是要显示中国新闻奖评委会打击和防止虚假新闻的决心,任何人都不能触碰新闻真实性的底线。”
记者从中国记协评奖办公室了解到,在收到对这两件作品的社会举报后对中国新闻奖的批评,中国记协立即启动核查程序,责令初评单位重新审核作品,确认广西贺州电视台的电视消息作品《阳洋:生命的最后一刻定格在新闻现场》涉嫌后期制作,作品与刊播时的标题、内容均不一致;《山西日报》的文字通讯作品《中国慰安妇民间调查第一人》与发表于《法治周末》的通讯《孤独的“慰安妇”民间调查者》雷同,其中9个段落完全相同。
根据《中国新闻奖评选办法》第九条“处罚办法”规定,中国新闻奖评委会主任会议决定撤销上述作品的获奖资格,并对主创人员通报批评且三年内不得参与中国新闻奖评选,两家作品推荐单位分别不得参评今年第25届中国新闻奖电视消息和文字通讯项目的评选。
“记协首次公开通报,传递的是这样一种信号——坚决堵死新闻作品‘钻空子’的缝隙,严厉打击记者抄袭或编造的丑陋行径。通报对广大同行也是个警戒,必须沉下去采访,抵达第一现场,深入群众,确保新闻真实、客观、公正。”广州日报评论部记者唐金凤评价说。
从严评奖:维护奖项公正权威
事实上,中国新闻奖对抄袭、虚假、失实或与刊播时不一致等严重违规作品撤销参评或获奖资格,并非首次。
据中国记协评奖办公室柳婷婷介绍,自2007年中国新闻奖加大在网上的公示力度以来对中国新闻奖的批评,共有29件作品因严重违规被取消参评或获奖资格。其中,在评委会评选前取消参评资格的作品13件;在评选后的公示期间,有14件拟授奖作品被取消获奖资格;在评选结果揭晓后,有2件已获奖作品被撤销。共涉及69个编辑记者,还有一些作品因有瑕疵调整、降低了奖级。
“这次‘公开通报’的形式更具权威性和震慑力。”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王君超说,“从第24届中国新闻奖增设审核委员会等措施,不难看出中国记协‘从严评奖’的原则和思路。”
2014年7月,共有149件存在原则性、事实性差错及有两处以上文字、标点、语法、逻辑错误的作品被中国新闻奖审核委员会建议撤销参评资格,第24届中国新闻奖成为被撤销参评资格作品最多的一届。新疆一位参评作者给记协反馈说:“中国记协严把语言文字关,无疑会增加这一奖项的权威性。我的一篇参评新闻论文因有明显语言文字差错而退回,遗憾,惭愧,但服气。”
“层层加码”:第25届中国新闻奖将更严格
中国新闻奖作为“全国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代表了当年度中国新闻作品的最高水平。如何才能使这一最高奖项的评选更加科学、更加严密?高善罡向记者介绍说,对即将到来的第25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国记协将在去年改革的基础上“层层加码”,提出“专业社团不得依托新闻单位举办初评活动”等五项改进措施。这意味着,第25届中国新闻奖评选将会比之前的更加严格。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陈力丹进一步建议说:“审核工作不能只停留在对材料的审查上,应把工作做得更踏实,深入到参评者单位,对参评者进行全面审核了解。”
“经过三校、层层审片,还能有抄袭、造假和有差错的新闻作品漏网,甚至成为中国新闻奖的报送作品,这说明一些单位、一些新闻工作者不扎实、不认真、得过且过的情况已经相当严重,新闻战线进一步改正作风迫在眉睫。”高善罡说。
在采访一线工作了6年的郑州晚报记者冉小平道出了不少记者的苦衷:“不少新闻单位对记者考核严苛,末位淘汰、克扣工资、奖金打折等无形压力,逼得不少记者‘刷版面’,有些文字并非基于‘用脚丈量’的现场采访,而是‘随笔就来’的杜撰或捏造。”但这位年轻记者高度认可这样的观点:“压力再大也不能挑战新闻准则的底线。”
对于如何提高新闻从业者的职业操守,维护新闻工作的公信力,王君超的观点是:“最根本的还是要建立长效机制加强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同时强化社会公众对新闻工作者的监督,让那些有问题作品的不良社会效果及时凸显。”(记者 柴如瑾 李笑萌)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9iwh.cn/redian/417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