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热点

2016年10月Vol.7No.浅析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范式

第 7 卷第 20 期 2016 年 10 月Vol.7 No. 浅析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范式——以民生新闻为例徐慧莹(河南大学 欧亚国际学院,河南 开封)摘要:民生新闻是我国新闻传播类型的重要范式,以民本理念为核心体现了极强的中国特色。为了实现民生新闻这一重要传播范式的长效发展,应在发展进程中不断寻求优化和创新,以期实现提升民生新闻传播舆论影响力的重要目的。关键词:民生新闻;传播范式;民本理念;中国特色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20-0099-01在我国传统的文化理念中,一直都存在“以民为天,长治久安”的思想理念,民本理念也是中国特色的主要表现。民生新闻作为重要的新闻传播范式,具备以民为本的本质内涵。在当前不断发展的社会形势之下,民生新闻传播为实现长效发展,应不断寻求理念优化和传播创新浅谈民生新闻的特色,以进一步提升民生新闻的舆论影响力。一、民生新闻传播范式的内涵自2002年由江苏卫视推出一档《南京零距离》的新闻节目之后,由此开始了民生新闻这一极具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范式。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在传播主题选取、传播内容筛选以及传播方式的更新等方面都有十分显著的进步,更加契合当代社会民生问题及舆情走向的发展动态,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在众多民生新闻传播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选材低俗、制作粗糙、新闻内容娱乐化和消遣化的倾向,这对民生新闻传播的长效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民生新闻作为一种极具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范式,具备贴近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的丰富内涵。首先,在新闻题材选择方面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不囿于新闻传播的传统分类体系,包括日常生活、人民生计、社会教育、社会经济、时政新闻等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多样化内容,以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为根本立足点,反映人民群众的真实生活动态信息。其次,就新闻播报视角而言,基于播报内容的“民生化”而产生了相应的转变,不再强调处于舆论传播权威地位的严肃性和指导性,反而增加了民本主义的人文关怀特色,基于更为平民化的视角进行报道也更加符合以人为本的基本价值观。另外,在新闻传播方式方面,民生新闻无论是在播报语言还是播报风格方面都更加亲民,一般而言,采取更为通俗易懂的传播语言,更易实现与人民群众心理层面的契合感,拉近与社会大众的心理距离;在播报风格方面与时政新闻的严肃性不同,民生新闻偏向于轻松走向的风格路线,以更为亲切的新闻播报增强信息受众的观赏愉悦感和信任感,有助于强化民生新闻这一极具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范式在社会大众中的舆论影响力。二、促进具备中国特色的民生新闻的传播创新(一)应用多媒体渠道强化民生新闻传播的互动性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时代逐渐来临,信息技术不断深入社会民众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之中。

传统新闻传播以电视新闻为主,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媒体信息传播渠道愈加多样化和丰富化,传统电视新闻播报方式早已发展为新闻网站、新闻 APP 软件、各类 SNS 社交网站的新闻热点推送等多种传播方式。在当前信息化时代,为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民生新闻的进一步创新和发展,应有效利用多媒体渠道,实现民生新闻传播的多渠道覆盖,实现新闻信息传播的泛在化。在这个过程中,最本质的意义在于需应用多媒体传播的泛在化强化民生新闻传播的互动性,社会大众不仅可通过短信平台、电话热线,还可通过更为便捷的评论发表等功能进行参与,同时也可开设官方账号对民众的反映作出回应,丰富新闻信息的交流渠道。这不仅能进一步扩大民生新闻的传播范围、吸收更贴近人民生活的民生新闻素材,同时也能更有效地发挥人民群众的社会监督作用,为民生新闻的制作方向作出相应的指导和借鉴。(二)立足于民众生活实际,拓展民生新闻的内涵民生新闻的本质内涵在于,其基于大众立场的人文主义关怀,因此在民生新闻播报内容、播报视角、播报语言、播报风格等多个方面均需立足于大众的生活实际,不脱离现实生活,在实现民生化传播目的的基础上拓展其内涵浅谈民生新闻的特色,兼顾大民生和小民生两者之间的有效平衡。

小民生囊括世间百态,是与民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因此关注小民生的新闻内涵能更为真实地反映民众需求。但就另一方面而言,过于重视小民生内容,过多生活琐事的传播容易造成信息受众的审美平庸,较难在新闻价值层面实现进一步提升,因此须融入时政新闻及国家方针政策等大民生内容,以实现新闻传播层次感的不断提升。(三)有效把握时代热点,挖掘民生新闻的深度民生新闻的中国特色体现在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社会理念上,具有极强的中国特色的烙印。以民为本在于需真实反映社会民众的内在需求。在当今信息传播速度迅猛的时代,信息更新速度极快,传播范围也更广,社会新闻热点的“保质期”并不长。针对当前信息传播的现状而言,民生新闻需更加注重质量,即挖掘新闻的深度。通过多角度和多层面的新闻报道,不仅能让人民群众知晓新闻信息内容,同时也要通过经济常识、道德意识、伦理意识、法律知识等多个角度对其进行深度解剖,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同时还可深入进行方法论的挖掘,由此提升民生新闻传播的层次感和立体感,从长远角度不断挖掘民生新闻的深度,对信息受众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以此提升社会大众对民生新闻的关注度,不断促进民生新闻这一极具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范式的创新和优化。

三、结语民生新闻极具中国特色,其作为特殊的新闻传播方式,具有一定的信息受众和传播范式。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民生新闻的传播也需在互动性、内涵及深度等方面寻求创新和优化,以实现民生新闻传播的长效发展,由此积累更为广泛的信息受众,扩大民生新闻传播的舆论影响力。参考文献:[1] 董天策 . 民生新闻: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范式[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06):88-95.[2] 刘太华 . 民生新闻: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范式[J]. 新闻传播,2014(08):179.[3] 李晓军 . 民生新闻:具有中国特色烙印的新闻传播范式[J].今传媒,2015(10):22-23.[4] 董天策 . 民生新闻: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范式[A]. 新闻学论集(第19辑)[C]. 2007:16.[5] 王娟 . 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的编排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2013.万方数据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9iwh.cn/redian/422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