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热点

无人机无人机:新华网的笃定与开端(1)(组图)

关注过天津港特大化工爆炸事件的人,一定看过无人机在爆炸发生5小时之后航拍的灾难场景。因为有了无人机360度全景拍摄功能,浓烟和大火弥漫的街区,灾难现场受到的破坏,都清晰完整地展示在视频图像当中新华网无人机频道,再经由数据传递到受众终端。

今年以来,无人机忽然成为新闻行业的新宠。

年初,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与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达成了一项协议,FAA允许CNN在官方新闻报道行动范围内使用无人机。紧接着,美联社、CNN、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美国主流媒体宣布他们将在无人机领域建立合作。

6月15日,新华网在首页新版本的发布会上,宣布组建新闻无人机编队。并在当天的新版发布会上演示了新华网自己的无人机。

与其说新闻界出于好奇来谈论它,不如说它的受欢迎来自于自身拍摄的优势。它能够突破很多人体难以克服的障碍,在“3D环境”,即Dull(阴暗的)、Dirty(肮脏的)和(危险的) 下完成拍摄,而且成像很好。

除了这些显而易见的优势,无人机还面临什么问题,需要克服什么困难?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前往重庆,专访在2013伊始就组建无人机战队的新华网重庆分公司。

无人机提供了一种全新视角的可能性

说到无人机,新华网重庆分公司总经理、总编辑刘刚很笃定地认为这个设备将会对新闻事业产生重大推动。2013年他刚组建无人机团队时,国内新闻界对这个领域还没有特别多的关注。但是他预感到这个设备一定前途无量,因为这个技术让记者多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尤其会对地形地貌的拍摄影响重大。“以后我们在拍摄重大题材的新闻时,不会再有地理方面的局限。可以从上到下拍到一个完整的画面,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由于开端早,这两年他们经常会接到宣传部等机构的合作拍摄计划。比如,2015年6月18日,为了纪念重庆成为直辖市18年,新华网用无人机拍摄了一组重庆地标建筑及市容市貌,反响强烈。还有纪念二战胜利70周年献礼电影《开罗宣言》,其中重庆部分的航拍画面也由他们完成。他们拍摄的画面,画面稳定、视野开阔,看完之后有种高屋建瓴的感觉。

今年7月长江最大洪峰过境重庆时,他们航拍了一组照片,发布到新华网7月1日的网站上。不到两个小时,这组照片创下20万的点击量,并被不断转载。新华网重庆频道副总编辑李元元女士介绍说,这些照片会先发到新华网重庆频道,再由总网转发。这样一来,地方频道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而且,像这样的拍摄,在以往都需要经过复杂的程序、大量的经费才能完成。

说到灾害新闻,刘刚指着旁边的郑杰说:“他现在也是我们的主力,天津爆炸事件他带了一个无人机队去采访了。”郑杰是新华网重庆频道航拍部的主任,他回忆天津爆炸事件:“要放在以前,拍摄这样的画面基本上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由于戒严,要进入事发现场本身就很困难,千辛万苦进入之后,这种环境下人也不能靠得太近。幸亏有了无人机,采访才变得稍微容易点。”

无人机的特点是速度快,一般可以达到90公里/小时。到达指定地点以后,既可以旋转俯冲,还可以悬停拍摄。从1500米的高空到5米的近景,无人机都可以实现拍摄。技术上来说还可以更近,但是郑杰他们出于设备安全的考虑规定只能靠这么近。尽管每次因为电力原因只能在空中停留十几分钟,但是高速飞行弥补了这些缺陷。

像中国这么大的国家,这样的突发灾害每年会有很多起。为了方便,在统计上一般会将它们分为自然性灾害和社会性灾害两种。据民政部国家减震办2014年公布的数据,仅前三个季度,我国各类自然灾害就造成全国24521.9万人次受灾,1536人死亡,240人失踪,606.7万人次紧急转移安置,269.2万人次需紧急生活救助;42.4万间房屋倒塌,300.9万间不同程度损坏;农作物受灾面积24899.3千公顷,其中绝收2853.9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3182.6亿元。加上无法统计的社会性灾害,灾害类事件的报道成为新闻行业关注的重点内容之一。媒体通过报道,可以使灾情迅速传递出去,引起相关部门关注及救援。以往,新闻记者会冒着生命危险,或是在警戒解除之后第一时间扛着笨重的摄像机进入现场。无人机的出现改变了这种现状。

除了灾害类新闻,刘刚认为以往很多大型题材现在都需要重新拍摄,比如从宏观角度介绍重庆的地况地貌,风土人情。尤其正在提倡生态文明建设的今天,这些题材显得更加重要。郑杰甚至觉得,通过航拍,辽阔的视野以及运动速度的变化都可以作为展现被摄对象的方式,不但在突发新闻中有用武之地,在偏重于艺术性的纪录片中用处更大。

忽然要完成这么多工作,无人机组整天在出外勤。我去的当天,三部无人机和机组成员都不在。刘刚笑着说:“他们现在任务多了,很多项目都等着他们去拍。”

无人机,靠的是飞手和云台手的合作

据《重庆晚报》报道,重庆市到目前为止,无人机玩家不少于一千人。在这一千人当中,持证飞行者仅10多人,其中仅3人拥有国家民航局颁发的驾驶执照,大部分驾驶者属于既没有驾驶执照、也没有申请空域的黑飞。

提起这个现状,刘刚说:“理想状态下的无人机拍摄需要三个人,一个飞手,负责飞行;一个云台手,负责拍摄;还需要一个地勤,负责飞行线路、周边环境、天气预报等工作。但是,现在玩的人很多,在行的却没有几个。”

新华网重庆频道请到的两个专业飞手,都是向社会招募来的资深玩家。刘刚在介绍他们情况时叮嘱我说最好不要把他们的名字写出来,现在要找到水平像他们这两个飞手的实在太难了。

好的飞手不容易找到,具有新闻学背景的好飞手就更罕见。新闻网重庆频道现在这两位飞手都不是新闻科班出身,新闻视角和新闻敏感就会稍微弱些,因此,给每台无人机配备具有新闻视角的云台手就显得特别重要。

刘刚说,他们现在的云台手都是从新华社资深摄影师当中调过来的。郑杰也很有感触地说:“其实最主要的是这三个人的配合,尤其是飞手和云台手的配合。飞行的高度如何,云台手需要怎样的画面,得两个人之间有很大的默契,这些都需要很长时间的配合才能达到。比如说,我们的飞手可以在结构复杂的大商场内部穿梭,甚至还可以穿过跨江大桥中间的钢索,让云台手拍到一般人不敢去拍的角度。云台手也会告诉飞手他想要什么样的效果,告诉飞手应该往哪儿飞。”说到这里,郑杰很自豪地指着旁边桌上的一个铭牌,说:“这小伙子不错,人勤快,镜头感也强。”他边说,还边调出几年前拍的航拍视频和今年拍的作比较,说现在的画质明显变好了。

有待进化的无人机

无人机航拍时视野广阔、遥控进入便捷,在灾害性报道中优势很强。比起以往的直升机、滑翔机、热气球、飞艇等航拍工具,不管是在航空管制,还是资金技术方面,它的优势都无可比拟。刘刚谈到这里,感慨地说,“在无人机出现之前,我做记者二十多年,只遇到过一次航拍。而且直升机升空一次,20万就没了。”

但是,现在的无人机还有几个明显的问题难以解决。

第一,对天气要求较高,尤其不能在暴雨天气拍摄。刘刚虽然觉得这个缺点并不影响洪峰报道。因为一旦洪峰过境重庆,雨基本已经停了,不会耽误拍摄。但是无法突破恶劣天气实现航拍,始终是一大遗憾。

第二,飞翔时间短。目前的无人机都是靠电力飞行,每次充电只能飞行十来分钟,一旦电量耗尽,无人机将会坠毁或飘到别处。刘刚算了一下,每次出外勤航拍,无人机一天可以完成8个起落,拍回来的镜头经过剪辑,去除角度不对的,成像模糊的各种废片,一天早出晚归下来的拍摄素材只能得到1分多钟的有用镜头。很劳心劳力。

第三,画质不高。按照型号划分,无人机分为微型,轻型,中型和大型四个种类。为了符合航空管制的规定,媒体使用的基本都是微型无人机,以新华网重庆频道的无人机为例。他们使用的是悟、s800、s1000型无人机,悟最轻,有四个轴,s800有六个轴,这两种型号都可以携带一个单反相机。尽管比起三四年前只能携带微单,单反的像素已经好多了,但是画质始终无法与摄像机相比。即便使用了更加先进的八轴无人机,也只能承载松下4k这样型号稍重的照相机,还是无法承载摄像机的重量。

第四,无人机生产还比较无序。刘刚认为现在无人机虽然在军事和农业方面前景都很好,但是市场还处于初级阶段,比较混乱。像深圳大疆公司这样的公司还不够多。想要普及无人机应用,还为时尚早。

无人机驾照与航空管制亟待完善

讲到飞手的资格与技术,重庆有个通航飞行学院打算与具有AOPA授权的重庆同汇航拍影像有限公司合作,成立重庆首个无人机驾驶员培训中心,规范无人机安全使用。经过系统培训并通过考试者,获颁国家民航认可的无人机驾照———《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驾驶员合格证》。

这个培训学校拟从4个方面对无人机管理进行规范,一是驾驶者必须熟知相关的飞行法律法规,二是驾驶者要经过正规培训,三是无人机销售将实名制,四是考虑将无人机纳入通航低空监管系统。

经过培训后的飞手分为两个级别:驾驶员和机长。其中驾驶员飞行训练培训不少于44小时,包括飞行前检查、正常飞行程序操作新华网无人机频道,发动机故障、链条丢失、应急回收、迫降等应急飞行程序操作等考核。机长培训不少于56小时,教员培训要求有100小时以上机长经历,两年以上工作经验。

这里面有很多问题,单是学习的费用就得好几万。而且郑杰觉得培训是一个方面,实飞的经验才更重要。制定相应的规范也很重要。他们现在基本靠自己给自己下规矩。比如尽量不在广场等人多的地方飞行。如果一定要拍摄这些地方,必须要在地面清空航道路线上的行人,以避免危险等。刘刚说他们购买的无人机一直运行良好,飞行两年来只出过一次事故。当时他们的六轴无人机中一个轴出现故障而迫降,没有造成任何影响。但是就整个无人机领域,他觉得还是需要出台一些比较明确的规定,比如明确低空开放的管制与放行等相关条款。在这个领域,美国联邦航空局对美国无人机新闻的规范条例值得参考。

作为一支组建了三年的无人机团,重庆新华网摸索出了很多无人机飞行的经验,谈起来时大家都很兴奋,像一群小伙子。无人机不是没问题,但是刘刚和他的无人机团队始终认为,无人机拍摄会在未来新闻界占有一席之地。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9iwh.cn/redian/424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