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热点

新中国第17个记者节:记者证用的机会并不多,因为你所接触

今天是新中国第17个记者节。6年前一个冬天,我交出了蓝色封皮的记者证,投身互联网大潮。今天的满屏问候,貌似与我无关,可又像脱下军装的士兵,每每有冲锋号吹响,免不了有上战场的冲动。

我是1997年的11月进入报社,当2000年第一个记者节到来的时候,正好从业三年。那时候还是深红色硬皮的记者证,封面印着国徽,内页打着钢印,永远与身份证一起,放在书包的最里层。拿到记者证很难,前期要经过新闻资格考试,过关后要拿出一系列新闻作品,附上原件和附印件,等至少半年才能发下来。每年还要年检,通过后在封三盖一方小印。

在实际采访中,记者证用的机会并不多,因为你所接触的采访对象基本上不会要求验明证身。用得最多的是三个地方,一是进入一些政府或事业单位,亮记者证给门卫,比身份证管用多了,一般都畅通无阻;二是买火车票时(那时还不能从网上买票),大站都会有一个军人记者窗口,人很少,可以不用排队就能买到票。亦或是直接上车,请列车长帮着补票找个座位;三是到一些旅游景点,凭记者证可以免票进入。当然很多景点的售票人员见多识广,只认“新闻出版署”核发的证件记者证 考试,其他报社、电视台自制的采访证一律无效。

最初的几个记者节都能收到礼物,是来自本地的某个商场。当时石家庄的商业格局比较单一,主要是B商场与D商场竞争,这也表现在与媒体的公关上。B商场一般走上层路线,记者节的时候会派专人到报社,给领导送上鲜花,表达问候;D商场则反其道而行,走基层路线,给每一位编辑记者送小礼物。我记得有一年是每人一个水培绿植,又有一年是小鱼缸,曾经很长一段时间摆在桌上。如今B还在记者证 考试,扩大了规模,D则换了东家,默默无闻。

慢慢地,记者节就成了评奖、颁奖、竞赛、演讲这么一个模式,记者这个职业不再像多年前受人关注了。记者证也从红皮换成了蓝皮,制作更加精致,情怀却已不再。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9iwh.cn/redian/433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