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热点

春运故事里的采访故事,一次报道中的三个第一次……

午夜独自上阵,融合报道春运,

记者经历三个第一次……

2月8日至11日,中新社“新春走基层”专栏先后刊发了由我采制的《夜访中国最北高寒高铁“蹚雷车”:零乘客的春运护航人》《神秘的午夜高铁,空无乘客,发生了什么?》等4篇图文视的融合报道。

80斤体重的女记者,背着装满设备的采访包,扛着出镜自拍的三脚架,走进中国最东北的严寒冬夜,走上世界首条高寒高铁“蹚雷车”——今天讲讲,春运故事里的采访故事,一次报道中的三个第一次……

▲记者走进哈尔滨高铁“蹚雷车”

抓选题:第一次包高铁采访,我摸到列车的“肚皮”

“次,这辆高铁我包了。”我这样调侃这次“霸气”采访。在12306查无此车,春运时也无乘客,这趟神秘高铁叫动检车,俗称“蹚雷车”。当你每次平安乘坐高铁前,他们替你探路排险。

▲空无乘客的午夜高铁

当时,黑龙江疫情未退,这将是一次冒风险的采访;“蹚雷人”午夜开工,注定是一次拼昼夜的采访;选择融合报道,还会是一次费心血的采访。

▲凌晨1点,中新社记者王琳在高铁车底出镜

走进哈尔滨动车组检修库的地沟,抬手可以摸到列车的“肚皮”,冰凉的水滴从车底一颗颗掉落在脸上。那一刻内心平静,真正的走基层就要如此。

去现场:第一次刷夜采访,从午夜到天明

冰城“十二时辰”,一条时间轴串联“蹚雷车”的使命和我采访的经历。

早7点,策划构思,列出提纲,撰写脚本,联络采访;晚7点,码齐设备,检查性能,啃了一根苞米,那天唯一一顿饭;晚10点,背熟台词,化妆遮盖黑眼圈。晚11点半,穿上最厚的衣服,扛上沉重的背包,轻轻关上家门。

▲午夜12点,汽车行驶进入哈尔滨动车段

午夜12点,哈尔滨气温逼近-30℃,夜路越走越荒凉。抵达检修库,一辆辆“蹚雷车”蓄势待发,沉沉的困意瞬间退去。

凌晨1点,我随地勤机械师李奥检查列车零部件,第一段出镜不是在车里,而是在车底;凌晨2点10分,陪同随车机械师马文泉做出勤准备。凌晨4点39分,“体检”合格后的高铁正式开动,司机王君平全神贯注驾驶。我屏住呼吸不敢打扰,悄悄拍摄全套流程。

▲凌晨2点10分,记者拍摄随车机械师出勤准备

早5点,马文泉巡视全车安全一趟又一趟,我一路小跑跟拍一趟又一趟。全程4小时,全车空坐却“没空坐”。采访、出镜紧忙活,不知不觉天亮了。

8点45分,列车返回哈尔滨。走出驾驶室的王君平精神稍显放松,我借机录完最后一段采访。

▲早7点,记者在空无乘客的高铁内自拍出镜

赶作品:第一次一人担多职,完成图文视融合报道

作为文字记者兼出镜主播,以往都是同事为我掌镜。第一次撰稿、出镜、掌镜、后期“一肩挑”,真是如临大战。

但,并非无准备之战。早在几年前嗅到融媒体的发展势头春运新闻报道记者稿,我就开始悄悄学习新技能,从纯外行变成了“设备控”。如果遇到特殊情况只有自己在场,也能为同事回传素材。

▲记者在高铁内采访随车机械师

这一次,同样是手中有剑,心里有底。

8日春运新闻报道记者稿,中新网刊发了《夜访寒地“蹚雷车”:零乘客的春运探路人》的图文稿,众多媒体、网站转载。

9日,中新社签发《夜访中国最北高寒高铁“蹚雷车”:零乘客的春运探路人》,供海外华文媒体采用。同日,主播亲历的小新vlog视频出炉。

10日,中新社官微推送《神秘的午夜高铁,空无乘客,发生了什么?》新媒体稿,主打幽默又温情的调性,是文图视的最全呈现。

▲记者在停靠于检修库的高铁驾驶室留念

新春“午夜”走基层,践行“四力”到天明

新闻就像一场高烧,燃点着热情、烧烫了理想。此次新春“午夜”走基层,48小时的昼夜采制,践行“四力”到天明,记者只辛苦一次,铁路人却日复一日。

▲早8点45分,“蹚雷车”司机与正班车司机交接

操练脚力,走基层走到了高铁的车底,走近了平凡又不凡的铁路职工;

操练眼力,敏锐捕捉每个细节,将它们装帧成经典;

操练脑力,策划完成了对于“蹚雷车”的融合报道;

操练笔力,用一汪文墨勾划了中国寒地春运的背后故事和时代印迹。

借用一段歌词纪念这次报道:“大雪纷纷,还独自上阵;融合报道,我有刀有盾”。

专家点评

孟娜

新华社对外部政文室主任

作品曾获第28、29、30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中新社记者王琳的这组“新春走基层”文图视融合报道《夜访寒地“蹚雷车”:零乘客的春运探路人》角度新巧,体现了记者很强的发现力。高铁是新时代中国的名片,受关注度高,但写出新意并不容易。记者写高寒高铁、写最热闹的节日里最安静的角落——没有乘客的高铁动检车,写高寒高铁动检车上普通劳动者的工作日常。这些既关照了受众的关注,又赋予作品别具匠心的视角,找准了沟通世界的连接点,好的角度使作品先成功了一半。这样巧妙的角度选取是建立在大量细致的调研工作之上的,体现了记者的好眼力、强脑力。

这组作品的文字、图片和视频质量都属上乘,彼此相辅相成,体现作者浑然天成的融合报道思维。记者的冰城“十二时辰”采访扎实细致,表达活泼、直接引语到位。她将增强了防寒抗雪处理的哈大高铁形容为——哈大高铁要“穿貂”;将为动车做检查形容为“为动车做个‘全身SPA’”。她对动车地勤机械师李奥直接引语的选用很精当“沉默而伟大”“我们守护的不是一人、两人的平安,而是百万、千万人的平安”,这些句子都直抵人心。尽管采访地是冰冷的北方,记者却写出、拍出了有温度、有热度的作品,体现了记者过硬的脚力、笔力和以人民为中心的职业情怀。

“中国记者”微信公众号已开通

欢迎扫码关注

编 辑 陈国权

新媒体编辑 张驰驰(实习生)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9iwh.cn/redian/50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