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创新激荡“智造”未来“奏响建设创新江西工业强省最强音”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全面建设“六个江西”的奋斗目标中,全面建设创新江西摆在首位。
实干为先,落实为要。2021年,江西创新的步伐铿锵有力,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推进自主创新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成效突出,获国务院督查激励表彰;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江西研究院、江西航空研究院等重大创新平台成立;首批关键技术和企业需求“揭榜挂帅”项目清单发布并成功对接;“03专项”成果转移转化试点示范三年框架协议续签……
创新江西永不止步。省两会上,“智联江西”、数字经济、创新“国家队”等成为代表委员讨论的热点话题。大家表示,当前江西发展正处在厚积薄发、爬坡过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要出新招亮实招使硬招,激发创新发展活力,持续增强科技创新驱动力,努力让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成为最大增量,助推全面建设创新江西破浪前行。
让创新激荡“智造”未来
“奏响建设创新江西、工业强省最强音”。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句话,让省政协委员、抚州市双菱磁性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吴世伟内心澎湃、倍感振奋。
“工业是江西发展的短板,也是江西发展的潜力。要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必须强攻工业,‘双碳’目标实现就成了绕不开的课题。”在“双碳”背景下如何实现工业高质量发展?吴世伟说,要科学规划我省工业主导产业,抢占产业的制高点,推动传统产业技术升级。要立足全产业链招商,下游必须瞄准头部企业,上游必须瞄准专精特新企业,争取引进一个企业、带来一个产业。
1月17日,在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联组会议上,围绕“增强科技创新驱动力,全面建设创新江西”主题,委员们各抒己见,纷纷献良策、出良招。
创新就是生产力,企业赖之以强,国家赖之以盛。
作为长期耕耘在科技领域的创业者,省政协委员、思创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游建平建议,大力发展信创产业,打造江西经济发展新动能;强化信创产业基础,打造产业核心竞争力;扶持本土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促进信创产业健康发展。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省政协委员、南昌市科技局局长李淑英以深圳为例谈创新发展,“正是一以贯之把强化企业主体地位作为创新发展的重要环节来抓,深圳形成了‘六个90%’在企业的创新特点。”为此南昌市科技局网,李淑英建议,建立“科技型中小微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标杆型高新技术企业”的梯次培育机制,加大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的培育力度。支持和激励有条件的企业独立或与高校院所合作建立研发机构。积极建立健全我省培育企业家创新精神的体制机制,切实强化企业创新意识。
让创新要素加速向江西集聚
谁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然而,一定程度上讲,创新孕育于科创生态,仰赖于必要的创新密度。
何为创新密度?省人大代表、江西合纵锂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新海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作解释。“宜春拥有丰富的锂资源,却一直未借势腾飞。”时间流转,在成功孵化锂云母提取电池级碳酸锂产业化技术后,李新海觉察到,宜春带“锂”的企业开始多了起来。
“从‘家里有矿’到‘有锂走遍天下’,从一片锂电产业‘荒漠’到国轩高科、宁德时代等国内行业巨头到来,宜春锂电产业项目单体投资量连续被刷新。”在李新海看来,这就是一个锂电产业不断集聚的发展过程,技术、资金、人才等创新要素在宜春逐渐汇聚,“量变最终积累到质变”。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把科技创新作为“稳住、进好、调优”的关键。
“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关键出路也是科技创新赋能。”对于发展空间受限、人口红利充分释放的赣州市章贡区,省人大代表、章贡区委书记连天浪亮出“方法论”:强化创新平台建设,打造赣州医药健康产业园和江西信息安全产业园,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充分发挥政府、企业、院校作用,带动社会研发投入12亿元;激发企业释放创新主体作用,加快集聚创新要素,激发高质量发展活力。
让创新发展的后浪奔涌
人身之所重者元气,国家之所重者人才。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努力把江西打造成为天下英才的重要首选地。
2021江西智库峰会暨国家级大院大所产业技术及高端人才进江西活动上,其中30项重大技术需求以“揭榜挂帅”的形式发布,技术领域涉及电子信息、新能源等,金额超4.1亿元,向包括大院大所在内的科技界广发“英雄帖”。“让人才成就江西,让江西成就人才。”省政协委员、省统计局副局长万玲建议,大力推行“揭榜挂帅”“赛马制”、创新联合体等攻关模式,把真正能干的人才团队和最优技术路线“赛”出来。进一步提高青年人才担任重大科技任务、重大平台基地、重大攻关课题负责人的比例,长期稳定支持具有明显创新潜力的青年科技后浪。
“目前我省科技人才总量及结构与实际发展需求存在较大差距,高层次人才和高新技术研发人才紧缺,面临着急需引进人才和防止人才外流的双重压力。”省政协委员、南昌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院长卢全国建议,建立健全省内人才双向流动政策,促进我省重点产业领域高端人才和研发团队不断集聚;强化科技创新成果的影响与价值在人才考核中的比重,淡化编制与身份管理,建立明晰的职业发展双通道与培训体系、职业引导人机制、与国际接轨的人才评价体系等;通过创新团队柔性输出等方式,强化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力共建科技创新平台。
围绕我省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省政协委员、华东交通大学研究生院院长胡锋平建议,坚持人才选拔制度多元化、人才培养制度特色化、人才培养生态环境优化,在课程、师资、科研等方面集中优势资源南昌市科技局网,实现对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式培养。
本报记者 刘 斐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9iwh.cn/redian/515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