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与新媒体版块的考试特点是怎样的?
↑别忘了置顶哦↑
网络传播与新媒体版块是新传考研的重中之重,除了新闻学、传播学等基本概念,网络传播是考研的重点项目,从名词解释到简答题、分析题,无论是基础概念还是现象分析,网络传播的知识点多变繁杂,似乎让人摸不到重点,可谓是一门“让人头大”的学科。我们以真题为突破口,看看网络传播这一版块的考试特点是什么,要怎么复习才能提高效率。
这些去年的真题你会做吗?
◆ 考名词解释:
微博、数据新闻、算法推送、网络直播、VR、沉浸式报道、H5、信息茧房……这些是再平常不过的名词解释,这些也大都是近几年的参考书里才写到的内容。它们的出处不尽相同,共同之处就是一个字:新。例如:微博是新的媒介,数据新闻、沉浸式报道是新的生产报道方式,算法推送、VR、H5是新的技术手段,网络直播是新的传播形态……
◆ 考简答、论述、分析:
1.结合实际分析什么是数据可视化?
2.大数据技术的伦理法律局限?
3.结合大数据在网络营销中的应用,谈谈如何平衡信息共享与隐私保护之间的矛盾。
4.数据新闻中对于新闻记者和编辑提出来的新问题中的“新”表现在哪些方面?
5.如何理解新媒体对社会关系的解构与重构?结合理论和实际进行分析。
6.2017年国家网信办先后印发《互联网论坛社区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跟帖评论服务管理规定》和《互联网群组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结合三项文件中都提到的“后台实名,前台自愿”的原则,谈谈你对网络信息管理的看法。
7.新媒体新技术的红利是否能消弭传播学知沟理论中提到的知识鸿沟?
8.结合实践谈谈你对互联网时代新闻专业主义的看法?
9.结合实例分析可视化新闻如何可能和可为?
10.材料分析题
四则材料分别是关于:互联网发展现状、算法推荐、VR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应用、社交平台上虚假新闻大量出现。根据材料,谈谈科技进步与传媒发展的关系。
看懂真题,不一定看懂特点
不知道大家心里对上述真题有没有一个大致的答案,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概念“数据新闻”、“新闻专业主义”、“技术红利”等,出现在具体的试题中却显得有些陌生,我们用八个字来总结网络传播试题的主要特征,也为大家的复习指出一些重点:
◆ 青铜玩家能看懂的特点:多变
网络传播不像新闻史,相对固定的去考张季鸾、邹韬奋、大公报、苏报案……也不像传播理论和新闻理论那样重点明晰,大约就是新闻真实性、新闻价值、新闻专业主义、议程设置、把关人……
新媒体的概念层出不穷,考试风格异常多变。新生产品是网络传播考核的重点,从微博、微信,到PGC、算法、UGC,再到网络直播、H5、短视频等,这些我们平时耳熟能详的名词恰恰就是考试的题目,紧跟业界热点,题目变幻莫测。所以,平时一定要注重积累, 对各种新生现象了如指掌。
◆ 白银玩家能看懂的特点:融合
跨界趋势明显,来源于计算机等多个领域的概念冲击。网络传播这一版块的考核并不局限与传播学或新闻学,它更多的融入了计算机、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的内容,多维度思考是考研学子必须培养起来的意识。
例如前面我们看到的那道题:如何理解新媒体对社会关系的解构与重构?结合理论和实际进行分析。如果仅有传播学的知识,是不太容易论述清楚的。而如果你知道一些社会学的基础,比如帕森斯的AGIL图式,就能够把社会关系的解构和重构说得更加清楚。
◆ 黄金玩家能看懂的特点:体系
新媒体逐渐有了自己的历史与谱系。我们常提到的Web1.0、2.0、3.0等就是对网络传播发展历程特点的描述。不同阶段的网络传播特点也有所不同,例如移动端与PC端,精英主义到草根主义等,关于新媒体发展历程的纵向的对比也是考核的重点。
这是网络传播与新媒体研究的特点,未必不是考试的一个隐藏特征。所以我们说,黄金玩家才能看得到这一层。
◆ 钻石玩家能看懂的特点:方法
此方法非彼方法,而是指新媒体的研究方法。其实在学术界近年来尤为重视。有一些学校也会把它单独列入初试考查范围,比如中山大学、南京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等。还有的是偶尔考考研究方法里面的基础概念。
很多青铜级玩家都分不清研究方法质化研究(民族志、参与式观察、内容分析等)量化研究(控制实验、回归分析、数据统计等),而真正的钻石级玩家应该是会刻意重视到这方面,比如新型的数据挖掘、社会网络分析、编码数统等。这些让文科生看了后感觉怀疑人生的内容,必须关注。再进一步说,大家以后考上研究生了,研究方法也是行走学术江湖必备技能。
那么彭兰网络新闻专题的特点,发展及编辑原则,看什么书呢?
也许看完上述总结后,网络传播已经从“令人头大”变成了“令人头秃”。目前,主要使用的网络传播教材也不少,如严三九教授、李良荣教授、雷跃捷教授、屠忠俊教授等也编写了相关的网络传播教材,如果需要钻研网络传播,这些书籍可以都找来研读。但是考研时间紧任务重,一本综合性强、紧跟前沿、符合考纲的教材更能满足学子的需要。
去年出版的第四版《网络传播概论》,解救大家于水深火热之中,不少读者表示《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把市面上网络传播论类书籍的水平整体拉高了一个档次!甚至有研友称之为新传考研的“圣经”。
从第三版,到第四版的《网络传播概论》,经历了互联网络从PC端到移动端的转型,之前的理论多是依附于经典理论在网络传播环境下的应用诠释,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看到了更多生发于自身的现象及结论。正如彭兰老师所说“不仅要追随与理解正在发生的变化,还要不断向深层‘敲击’,以勘探那些变化的内在脉络,更要在超越媒体的视野中,去诠释这些变化的意涵。”那么第四版的《网络传播概论》应当怎么复习呢?这十章的内容重点在哪里呢?蝶姐已经在6月20号的公开课讲过一遍,小编再来给大家整理个文字版的攻略。
首先,我们可以按照“基本问题”与“主要问题”将这本书划分为两大版块。基本问题主要是围绕网络技术的人进步以及网络媒体的发展历程展开,对应书中的前三章,第一章分析了互联网的演进对传媒业的影响,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化、虚拟现实等技术如何深刻地改变传媒生态圈;第二章与第三章主要讲述网络的属性与传播形态,在网络传播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均呈现出新的特点,并且基于技术进步所产生的不同传播形式,如网站、论坛、博客、微博、微信、客户端、短视频等,这些传播形式对受众的信息接收以及日常社交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也是考试热点。
其次,就是本书的重中之重——“主要问题”,从第四章到第十章,内容纯干货,要如何把书读薄呢?这时就需要确定明确的复习思路:5W模式,从媒体、用户、内容、效果、其他五个维度来总结互联网时代的新变化与新特点。
①媒体——
第四章:网络媒体与新闻传播(网络时代新闻生态变化、新闻专业主义、把关人)
②用户——
第五章:网络中的用户(用户需求、生存特点、角色、群体互动)
③内容——
第六章:网络信息的整合形式(各种信息形式在网络环境中的特点、H5)
第七章:网络环境下的数据新闻与可视化传播(数据新闻、信息图表)
④效果——
第九章:网络传播效果(网络中的议程设置、沉默的螺旋)
⑤其他——
第八章:社会化媒体应用(专业媒体、政府机构、企业组织)
第十章:网络传播与社会发展的互动(网络舆情、文化、数字鸿沟、媒介素养)
由于这本书契合当下业界热点,紧跟学术讨论思潮,重点满满,不少同学表示复习起来压力山大,那么小编也来给大家支支招:
1.思维导图:这是最能提炼书中要点难点的方式,框架清晰明了,一目了然。你可以按上面说到的思路去画一画。
2.专题总结:网络传播中有许多可以专题化的内容,比如数据新闻、政府传播、网络舆论等,可以通过专题总结来复习书中内容,做到各种知识的融会贯通。
3.结合其他科目:尤其是传播学,传播模式与传播效果理论为研究网络传播现象提供了不错的思路,在复习传播学时就要多考虑一个问题“这些理论与效果在网络传播环境中是否适用”。
4.紧跟热点:网络传播现象时时在变化,这就要求我们保证足够的新闻敏感度,密切关注热点事件,如王菊现象、抖音、互骂群等,以现象为突破口,思考能够准确分析现象的理论,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提高知识的转化率。
5.碎片化:利用好碎片化的时间阅读一些与网络传播相关的公众号内容,利用好微信的收藏功能,把这些内容记在小本本上或者书上,方便日后的整理,所以碎片化阅读也不全是坏事呦。
除了教材和论文,看什么拓展?
考研党的时间之宝贵,不用我多说了,所以看书要看最有用最精华的。有时间了再慢慢拓展。所以强推的一本书是《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8)。
是的,这就是传说中的蓝皮书。其实这是一个系列,有很多本,比如有《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报告》、《中国数据新闻发展报告》、《中国媒体融合发展报告》、《中国互联网视听行业发展报告》……不仅多,而且贵!截图当中的这本定价99元。打完折也需要六七十块。
所以,把钱花在刀刃上,要买就买最跟我们考试有关的一本《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有钱有闲的同学也可以把其他几本都买了来看。截止小编推送本文,蓝皮书还没有发货,全网预售状态,但你也不用着急,这本书库存十足,不担心买不到的问题。自己去某宝搜索书名吧!
如果我说网络传播与新媒体是考试中的灭霸,至少是传播业务部分的灭霸,应该没有人反对吧。因为它真的太烦了,又新又杂,防不胜防。好在我们有任教于985的江老师彭兰网络新闻专题的特点,发展及编辑原则,也是新德益的明星主讲老师,从这个星期天(7月1日)起,集训3周,总共15小时的课程量,来把大家从青铜级玩家带到铂金级玩家。
说是15小时,其实知识密度一定会超过30小时的。别问我为什么,听过江老师课程的同学都知道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9iwh.cn/redian/599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