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格的喜剧产品难得的救市之作
《独行月球》或许是《夏洛特烦恼》之后最好的“开心麻花”电影。
这番评价,当然并非出于完全的褒奖。自2015年电影《夏洛特烦恼》横空出世后,“开心麻花”品牌迅速从剧场走向更大众化的电影领域,却不料首部即巅峰。除了堪称例外的《驴得水》之外,其后出品的《羞羞的铁拳》《西虹市首富》《李茶的姑妈》《这个杀手不太冷静》等影片虽市场反响热烈,但口碑参差不齐,同时也引发观众对其同质化、套路化的质疑。
“开心麻花”的成败密码
何为“开心麻花”电影的成功之道?在我看来,是以尊重观众与市场的姿态,提供一种精心设计的标准化的笑。
典型的“开心麻花”电影,大致可归为通俗的疯癫喜剧。其作品常常会将主人公放置到一个极具反差的喜剧情境中,例如时光倒流、性别逆转、一夜暴富、身份错位等。误会、错位、意外等各类喜剧手法使用娴熟,段子化、拼贴化特色明显。此外,诸多作品也会在密集输出笑点之余顺带探讨金钱、情感等一些并不深刻的现实议题。
为了确保作品的风险可控性,无论创作还是项目决策,“开心麻花”都十分注重集体协作。早期话剧创作中,编剧、演员与导演会共同参与剧本创作,根据观众反馈随时调整。《夏洛特烦恼》《羞羞的铁拳》等作品都是经由剧场的反复检验,才审慎地走向大银幕。2012年,“开心麻花”成立了名为“艺术决策委员会”的内部机构,专门对重要事项进行集体表决。进军大银幕后,还经常采取双导演执导。
可以说,集体协作下的标准化生产是“开心麻花”的开心密码。但这种生产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也意味着对个性、原创与深度的压抑。这也是为何不同导演执导的“开心麻花”电影都有着近乎一致的癫狂与过火的风格,而缺乏个性化、作者化的表达,以至陷入同质化困境。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9iwh.cn/yule/202208/434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