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名人心灵鸡汤”莫言的鸡汤文是不是很熟悉?
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4月20日公布,报告显示,通过手机阅读的成年人中,人均每天微信阅读时长超过40分钟。微信阅读一方面使我们的阅读生活更丰富,但另一方面伪科学的、造谣的、抄袭的内容也让人难辨真假。
不是吗?在社交化阅读时代,这些年,我们“喝过”的心灵鸡汤就不少。一碗碗鸡汤端上桌,大家品得津津有味,可谁会知道很多都是假鸡汤,而“伪名人心灵鸡汤”就更典型。
1 只要是名人,躺着都中枪
也许从微信火热的那一天开始,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作家莫言就立刻化身为心灵鸡汤高手了。
“你羡慕我的自由,我羡慕你的约束;你羡慕我的车,我羡慕你的房……我们都是远视眼,总是活在对别人的仰视里;或许,我们都是近视眼,往往忽略了身边的幸福……”“烟恋上了手指,手指却把香烟给了嘴唇,香烟亲吻着嘴唇,内心却给了肺……”这些署名莫言的鸡汤文是不是很熟悉?不少人更是因为标题上注着“莫言”俩字,才果断地点了进去,并在几秒钟内迅速转发,结果弄出了阅读量惊人的事实——“+”。
关于这些流传甚广的文字,莫言自己从未见过,莫言的女儿管笑笑在接受北京日报记者采访时说,她父亲正在创作,不上网,也没有微信。 “我父亲说,‘这些流传甚广的名言警句都非我所作,我向作者的才华表示敬意’。”
很多打着名人旗号的微信都赢得了“+”的阅读量,如“愤青派”的王朔、陈丹青,“温婉派”的张爱玲、林徽因、仓央嘉措,走“励志路线”的马云、当“全面选手”的白岩松,还有动不动就说“发呆的美好”的陈道明,以及“把俩儿子全送新疆操练”的硬汉代表姜文,都是心灵鸡汤的红人。不仅如此,他们术业有专攻,张爱玲、林徽因谈感情谈爱情,马云专发职场商场励志文,陈道明俨然成了小清新代言人,白岩松则教育、信仰、人生一锅端。
但问题是,这些曾以他们为主角的微信大多都是冒牌货。
“怀着学习美国先进科技报效祖国的豪情,我翻山越岭来到了这个‘强大’的国度,可是结果让我大失所望!”《大家别去美国!一个愚蠢而落后的国家》一文曾在各大论坛、微博频频露面,如今也成为微信大热门,在微信上署名为“陈丹青”。正在纽约的陈丹青通过电子邮件看到这些文字的时候,回应得很干脆,“这当然不是我写的。我没有接受过稿约呀,平时也不写文章,更不会上网。”陈丹青说,很多有关他的微信内容,都是别人根据他曾经说过的只言片语进行发挥,又添了作者自己的话,但最后并非他所言。
白岩松也站出来打过假。面对“我的世界没有你,很久了”那类酸文,老白说,“我从来没说过,我没那么小资”;面对“有时候,突然找不到自己,把自己丢了”那类抒情体,老白鉴定过后也称,“我没那么文艺青年”。
那些打着名人旗号的微信,还更愿意拿故去的人做文章,但仿效水平之低劣,具备一定文学素养的人,一览便会了然。
“林徽因的经典摘录,总有一句是说给你听的”“林徽因的爱情谏言,总有一句温暖你”“关于一代才女林徽因的39段文字”……从这些微信中摘录一二呈现给大家,比如,“等待一场姹紫嫣红的花事,是幸福。在阳光下和喜欢的人一起筑梦,是幸福。”“渴望占有愈多而愈脆弱。”“温柔要有,但不是妥协,我们要在安静中,不慌不忙地坚强。”
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的《林徽因集》刚刚面世不久,林徽因研究专家陈学勇介绍,林徽因写诗歌七八十首、小说六篇、散文十几篇,还有一部未完成剧本《梅真同他们》,文字总量大约五六十万字。“我从未见过微信上的这些文字出现在文集中的任何一个地方。这些摘录、语录,全都是无稽之谈。林徽因的名字被冒用不止这些,前两年还有出版社冒用林徽因署名出版王尔德译文集《玫瑰与夜莺》。”
“认真统计的话,爱情主题只占林徽因诗篇的少数,写风物、时光、生死的笔墨格外多。”陈学勇说,林徽因的“文学票友”身份,使她不矫情、不浮躁、不粗疏、不勉强,创作出了一些精美之作,“林徽因诗歌除了玲珑、晶莹、雅致外,还有屹然、超越诸多女诗人的巾帼之处。”而那些低劣之作显然令故人蒙羞。
2 假冒名人秉承了老祖宗传统
这些被大量转发的伪心灵鸡汤到底是如何炮制出来的?这甚至能写成悬疑小说。
大致看来,一类是从名人只言片语中“煲”出来的鸡汤。“朋友们往往会问,你平时都在家干嘛?我说,什么都没干,发呆呢……”这篇550字的短文叫《发呆的美好》,署名“陈道明”,被多个微信公众号推送。追踪这篇文章的来龙去脉,会发现它被创作出来已有5年。其最早刊登在2010年第九期《时尚先生》上,是记者采访稿,名为《闲话》。2010年第22期,《意林》杂志截取《闲话》中很小的一部分,取名“发呆的美好”关于社交网络的名人名言,署名“陈道明”,从此,“发呆文”迅速蹿红。直到2015年4月10日,它小巧的身姿还出现在《福州晚报》上,而在微信平台上,更是风头正劲。
还有一类就是生编乱造。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沈阳说,“这类鸡汤很多都出自段子手,他们通过微博、微信分发出去,博取点击量和粉丝量,吸引大家对产品、商品的关注,最终实现盈利的商业目的。”而更有甚者,为了扩大影响力,仰仗权威端出“伪名人鸡汤”,对此沈阳认为,“这些假鸡汤若是不小心被‘被冠名者’尝到,他们也只是苦笑或者嗤之以鼻,很少有出来打假的。但由于社会话语权的增多和表达的便利,假鸡汤也不时露出马脚。”
说起来,假冒名人写点文字,竟然秉承了老祖宗传统。作家、学者余世存说,“春秋战国之后,中国人写书,不署自己的名字,倒是爱署黄帝和孔子的名字。”像《黄帝内经》不是黄帝写的,为古代医家托轩辕黄帝名之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而汉代很多伪书、纬书,则是托名孔子写的。“中国古代有‘防火墙’,使人们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勇气,人们的言论要受到很大限制,那个时代的人写书,就多托名黄帝、孔子这样的权威。”余世存说。
在余世存看来,假冒名人之举,一方面表达观点能获得更多关注,另一方面还有一定自我保护的功效,尤其对于一些极端的言论更是如此,余世存就记得,“有句所谓林语堂的名言影响很大,‘中国就有这么一群奇怪的人,本身是最底阶层,利益每天都在被损害,却具有统治阶级的意识。在动物世界里找这么弱智的东西都几乎不可能。’”实际上,这些话是一位网友假借林语堂之名说的。
所不同的是,和过去任何时候相比,如今心灵鸡汤的功利性更强。清华大学沈阳教授团队成员焦晓洁说:“心灵鸡汤的存在是一些公众号的营销策略,他们懂得怎样打动用户,圈住粉丝。即使是一些非情感类的公众号,也会在推送中夹杂着鸡汤。”如果你稍加注意就会发现,推送、转发心灵鸡汤最积极的往往是一些房地产公司、美容院等。
当鱼龙混杂的心灵鸡汤和微信捆绑在一起的时候,其传播空间变大,表现为“随时随地”。焦晓洁介绍,从“新媒体指数”()上显示的数据来看, 69个官方榜单共52368个公众号中,纯粹心灵鸡汤的账号所占比例只有7%,但人们在生活中却经常有被心灵鸡汤刷屏的经历。“这也足以证明,心灵鸡汤传播力量之巨大。”
3 脑袋成了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让自己的脑袋,变成了别人思想的跑马场。”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这句话,用在不加怀疑、全心全意接受“伪名人心灵鸡汤”的群体身上,应该还算合适。
尤其是在一些文化程度不算高、没有更多机会读书的人群中,以及一些急于走向成功的人群中,他们尊崇名人,认为名人的任何一句话、任何一个举动,都具有不可辩驳的引导力量。知乎网友“小人物”说,她爸爸就是这样的人,生于1957年,高小毕业,当过保安,守过大门,“我爸的微信朋友圈全是这类鸡汤文,他偶尔还会直接转发给我。”而出版社编辑张小天也说道,妈妈每天都是各种心灵鸡汤的狂轰滥炸,“她常常质问我:看没看,怎么不回我?这都是人生大道理啊,看看人家是怎么成功的。”
面对此情此景,学者余世存直言不讳地说,“中国人的思维训练不够,即便是很多人已人到中年,还没有学会独立思考,所以这种打着名人旗号、貌似有道理的假心灵鸡汤,很容易就能把他们征服。”学者张宏杰也认为,“民众整体知识素养还是很有欠缺的,造成了这种简单化、鸡汤化的创作方式容易走红。”他认为,中国人喜欢大而化之,喜欢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喜欢别人告诉他一个道理,喜欢实用的,反而对知识性、趣味性、思辨性强的内容不感兴趣。“所以,几百年来,中国没有产生过大的哲学家。”
“从现在流行的假心灵鸡汤来看,很多人追求的恰恰都是末流。”余世存对此表示深深的不安,他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分析说,中国人讲究把命运放在最重要位置,把对生存空间、生存环境的把握以及读书等都放在了很重要的位置,而把结交贵人、养生放在最后。他解释说,所谓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就是要认识命运、认识自己,跟古希腊人一样,认识你自己,而不是听任本能或势利地过一生;六名七相八敬神九交贵人十养生,这些本能或势利是末流的,“但现在,很多人把如何结交贵人、如何钻营、如何厚黑、如何养生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不少鸡汤文讲的都是这些。”
面对伪心灵鸡汤的大肆泛滥,一些反鸡汤的声音开始多了起来。焦晓洁称,在“新媒体指数”平台上搜索含“反鸡汤”字段的文章,近期文章约182篇,虽然平台中显示的反鸡汤文数量并不大,但可以肯定,大量的反鸡汤文并不一定会冠以如此明显的标签。“无论是鸡汤还是反鸡汤关于社交网络的名人名言,都需要我们有自己清醒的判断,保持独立的思维和逻辑。”她如此说道。
在反鸡汤的声音多起来的同时,有人也发出“请尊重别人那颗在你看来低端的心灵”的呼吁,他们的意思是,你可以不喝鸡汤,但不能一味贬斥喝鸡汤的人。网友“小人物”说,其实像他父亲那辈人,只是试图在一个逐渐不需要甚至早已遗忘了他们的时代,以一种在他们看来无比新鲜的方式,跟与他们有着类似背景、类似文化层次的人交流,找到认同和共鸣,找到属于他们的感动,甚至是找到自己罢了。不能否认的是,心灵鸡汤在一些人的生命中也曾扮演着重要角色。《让未来的你,感激现在的自己》作者徐沪生如此回忆上学时追逐鸡汤文的日子,“老师经常推荐我们看《读者》《青年文摘》,说是看到心灵鸡汤的句段可以摘录下来,用在作文里,是得高分的亮点。”徐沪生说,那时候周末他常常在校门前的小书店里看书,或去学校图书馆借阅杂志,看到不错的句段,就摘录在笔记本上。
还有网友从整体平衡的角度,为鸡汤文找到了一个出路。知乎网友“子易”认为,其实人们从来都不排斥真正的心灵鸡汤,只是由于大众化口味、励志化包装、快餐式阅读,大量的心灵鸡汤被粗制滥造了出来。“我们讨厌的只是那种不负责任、经不起推敲、由大量说理性和认知性文字垒砌起来的假鸡汤。”
观点
要喝“鸡汤”,还是谨慎为好
万方中
两年前,我写了一篇《我为什么憎恶心灵鸡汤》的文章,被豆瓣放在热门,在社交网络上广为流传。这两年来,我收到过无数反馈,其中最频繁的一个说法是:心灵鸡汤是温暖人心的,没什么不好,关键看怎么用。
是的,我也觉得,温暖人心本身来说没什么不好。比如,我以前听过刘秀和吴汉磨枪的故事,比如《三国志》里刘备的故事:五十岁的时候还在刘表那儿哭,六十岁就当上昭烈帝了。
这几个故事都挺好,挺解气的,不过都属于励志故事,很多人把它和鸡汤混为一谈了:励志是励志,鸡汤是鸡汤,两回事。
麻烦的是,现在很多的鸡汤故事,为了讲个道理,不惜杜撰出一个故事来,故事的剧情对他有利的就写出来,对他不利的就不写。很不幸的是,经常说的还是歪理。
这些年流行“我有一个朋友”系列。我有次看到一位作家,他的这个系列的十几篇文中,一连出现过十几个朋友,全部是遭受人生挫折,哭得稀里哗啦地过来,紧紧地抱住他,苦苦求助人生哲理。最后作者一句话点醒了他,让他重获新生——他有这么多千奇百怪的朋友,最后还殊途同归,确实挺奇怪的。
还有“禅意故事”(不知道一下子哪来的这么多禅师)、“大师系列”(很多都是些成功学专家)、“名人语录”(比如李嘉诚说、马云说,但不少都是杜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透露着一种刻意的虚伪。一个故事,如果他本身就是虚伪的,怎样去教别人正直?
心灵鸡汤还有个特点:企图用一句话概括一个人生哲理,一个故事概括整个人生。这正好符合着我们时下流行的“钙片文化”:你腰疼背疼腿抽筋,不用打针不用吃药,来一粒钙片,一片顶两片,今天吃明天好。
我们在对待文化上,差不多也类似:我要快,要短,看完以后,要马上就起效。最好是看到一句话,我对人生就开悟了,顿悟了——但可能吗?
一个人生道理,哪怕是一个我们平时看起来很细小的人生道理,我们通常要经过“举例子(或者摆数据)”、“分析”、“得结论”一个完整的循环,并且,当你引入每一个新概念的时候,都要小心地审视前后逻辑的衔接,经过一个完美的逻辑演绎,最后才能把一个精彩的答案呈现给读者。撇去感悟、思考的时间,光是打字,都需要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
但鸡汤就简单了,一句话就概括一个大的人生哲学命题,实属一绝。“请记住:不和社会较真,因为较不起。不和小人较真,因为不值得。”“送给自己一个微笑,告诉自己是最好的,并且周围的朋友们都很喜欢自己。”有道理吗?看上去是有点道理,但你如果仔细想想,他们是经不住推敲的。比如第二个鸡汤,它不就是我们小学课本里学的“掩耳盗铃”现实版吗?
本质上,这些鸡汤和你经常路过的工地上,看到的“踏实、专业、苦干”的标语没什么不同,只是喊个口号罢了。它既不跟你论证,也不跟你讲逻辑,更不跟你解释——你自己去领悟吧,悟得到是你的本事,悟不到是你悟性太差,彪悍的鸡汤不需要解释。
鸡汤还有一个特点,不讲逻辑,只谈感情,好不容易讲了个逻辑,却讲了个歪理,比如流传广泛的渔夫与富翁的故事。
说起来, 我们这个社会,其实是一个经验主义盛行的社会:阅读率不高,人们过度地相信人生经验和经历,而忽略了读书、系统的学习、归纳、逻辑思考这些重要环节。“读书越读越傻。”“你们读那么多书,最后还不是为了钱吗?”这不是我们常说的话吗?
人们普遍更愿意去听个故事或者人生经历,而不是数据、逻辑、分析、论证,如果在听故事之余,能再来点正能量、人生哲理之类的,那就再好不过了。
鸡汤实际上就是利用了现在人性的弱点:社会戾气丛生、矛盾也不少,人们迫切地需要心理安慰,而鸡汤正好迎合了这些人。
一个要引发人思考的东西,写的人本身就要有思想,不仅仅要有思想,更要严谨。而鸡汤,更多的是带动人的情绪,引发人们情绪上的共鸣:啊,真是解渴啊。
从本质上来讲,心灵鸡汤和我们看的YY小说差不多——它满足的是人的欲望,而不是引人思考,甚至很多时候,宣传的是一种错误、扭曲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如果真正要学习知识、人生哲理,应该谨慎对待心灵鸡汤为好。
名词
心灵鸡汤
“充满知识、智慧和感情的话语”,柔软、温暖,充满正能量。可以怡情,作阅读快餐;亦可移情,挫折、抑郁时,疗效直逼“打鸡血”。
心灵鸡汤的源头,是1993年由杰克·坎菲尔与马克·汉森共同负责出版和发行的《心灵鸡汤》系列图书的名字。该系列超过200种类别,有许多书籍都是针对特定人群,如母亲鸡汤、囚犯鸡汤、祖父鸡汤、祖母鸡汤、孩子鸡汤、父亲鸡汤等。心灵鸡汤传入国内后,《读者》《知音》杂志等都曾是人们追寻心灵鸡汤的“集散地”。(路艳霞)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9iwh.cn/yule/278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