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太平洋地震带地震高发态势或引发海啸对上海影响有限
(1)大西洋中脊(海岭)地震带自斯匹次卑尔根岛经冰岛向南沿亚速尔群岛、圣保罗岛等至南桑德韦奇群岛、色维尔岛,沿大西洋中脊分布,向东与印度洋南部分叉的海岭地震带相连。
(2)印度洋海岭地震带由亚丁湾开始,沿阿拉伯-印度海岭,南延至中印度洋海岭;向北在地中海与地中海-南亚地震带(欧亚地震带)相连;向南到南印度洋分为两支,东支向东南经澳大利亚南部,在新西兰与环太平洋带相接;西支向西南绕过非洲南部与大西洋中脊地震带相接。
(3)东太平洋中隆地震带从中美加拉帕戈斯群岛起向南至复活节岛一带,分为东西二支,东支向东南在智利南部与环太平洋地震带相接;西支向西南在新西兰以南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印度洋海岭地震带相连。以上三带皆以浅源地震为主。
24小时内,全球发生5次6级以上地震,其中7级以上的有3次。不少人不约而同地担心:地球是不是已经调到“振动模式”?对此,上海地震局专家分析指出,环太平洋地震带确实正处于地震活跃期,未来十年内,这一地带7级以上地震将表现为一种高发势态。不过,上海与环太平洋板块相距甚远,地震高发态势以及可能引发的海啸对上海影响十分有限。
进入地震活跃期
4月11日16时38分,印尼苏门答腊附近海域发生8.5级强震,震源深度20公里;之后18时43分,其附近海域又发生8.2级强余震;4月12日6时55分,位于太平洋东岸的墨西哥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60公里……“墨西哥与前两次地震距离太遥远,不是其余震。两地都处于环太平洋板块内,基本都是环太平洋地震带进入活跃期所致。”上海市地震局研究员尹京苑告诉记者。
世界上主要有三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和海岭地震带。全球约80%的浅源地震和90%的中源和深源地震发生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整个环太平洋地震带围绕太平洋分布,形成一个巨大的环。
东西对称相呼应
去年日本大地震后,全球特别是环太平洋地震带进入活跃期,已经成为科学界共识。其实,此前发生的所罗门群岛7.2级地震、海地7.3级地震、琉球群岛7.2级地震等都预示着这一活跃期的到来。尹京苑指出,更细致的观察会看到,就在3·11日本大地震发生前一年,智利刚刚发生了8.8级地震,两地横跨整个太平洋,一东一西遥相呼应。此次印尼地震后墨西哥发生地震,同样呈现东西对称分布。
“这可以看作是环太平洋地震带进入活跃期后的一个特征。”这种现象或许可以在环太平洋地震带的地质机理中,寻找到一种解释:太平洋中央海岭是地幔对流上升的地方,地幔物质不断从这里涌出,以每年0.5至5厘米的速度向东西两边扩展,逐步冷却固结成新的大洋地壳。新生的大洋地壳就与周遭的大陆板块不断摩擦、挤压。“以往全球每年发生的七级以上地震一般只有七八次。进入地震活跃期后,这个数字大大增加,去年全球七级以上地震超过28次。”
上海几乎无影响
那么,环太平洋地震带处于活跃期,强震高发,上海会受波及吗?尹京苑详解板块构造指出,上海离环太平洋地震带非常遥远,太平洋板块的西侧俯冲进日本海沟后,慢慢深入地下几百公里后融入地幔,根本和上海地下构造“不搭界”。如果日本再次大地震并引发海啸,通常也是发生在日本东侧,其西侧的冲绳地区都几乎不受影响,更何况上海。而且欧亚大陆进入海底后有长长的大陆架,这部分海水相对较浅,很难形成大海啸。
“国内值得密切关注的是西部地区,印度洋板块俯冲至喜马拉雅山下,影响周边的小板块引发地震;东北和河北地区,距离环太平洋地震带的距离较近,易受其活跃期影响。历史上也曾发生过唐山大地震、海城大地震等。”尹京苑说。
24小时内,全球发生5次6级以上地震,其中7级以上的有3次。不少人不约而同地担心:地球是不是已经调到“振动模式”?对此,上海地震局专家分析指出,环太平洋地震带确实正处于地震活跃期,未来十年内,这一地带7级以上地震将表现为一种高发势态。不过,上海与环太平洋板块相距甚远,地震高发态势以及可能引发的海啸对上海影响十分有限。
进入地震活跃期
4月11日16时38分,印尼苏门答腊附近海域发生8.5级强震,震源深度20公里;之后18时43分,其附近海域又发生8.2级强余震;4月12日6时55分,位于太平洋东岸的墨西哥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60公里……“墨西哥与前两次地震距离太遥远,不是其余震。两地都处于环太平洋板块内,基本都是环太平洋地震带进入活跃期所致。”上海市地震局研究员尹京苑告诉记者。
世界上主要有三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和海岭地震带。全球约80%的浅源地震和90%的中源和深源地震发生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整个环太平洋地震带围绕太平洋分布,形成一个巨大的环。
东西对称相呼应
去年日本大地震后,全球特别是环太平洋地震带进入活跃期,已经成为科学界共识。其实,此前发生的所罗门群岛7.2级地震、海地7.3级地震、琉球群岛7.2级地震等都预示着这一活跃期的到来。尹京苑指出,更细致的观察会看到海岭地震带又称,就在3·11日本大地震发生前一年,智利刚刚发生了8.8级地震,两地横跨整个太平洋,一东一西遥相呼应。此次印尼地震后墨西哥发生地震,同样呈现东西对称分布。
“这可以看作是环太平洋地震带进入活跃期后的一个特征。”这种现象或许可以在环太平洋地震带的地质机理中,寻找到一种解释:太平洋中央海岭是地幔对流上升的地方,地幔物质不断从这里涌出,以每年0.5至5厘米的速度向东西两边扩展,逐步冷却固结成新的大洋地壳。新生的大洋地壳就与周遭的大陆板块不断摩擦、挤压。“以往全球每年发生的七级以上地震一般只有七八次。进入地震活跃期后,这个数字大大增加,去年全球七级以上地震超过28次。”
上海几乎无影响
那么,环太平洋地震带处于活跃期,强震高发,上海会受波及吗?尹京苑详解板块构造指出,上海离环太平洋地震带非常遥远,太平洋板块的西侧俯冲进日本海沟后,慢慢深入地下几百公里后融入地幔,根本和上海地下构造“不搭界”。如果日本再次大地震并引发海啸,通常也是发生在日本东侧,其西侧的冲绳地区都几乎不受影响,更何况上海。而且欧亚大陆进入海底后有长长的大陆架,这部分海水相对较浅,很难形成大海啸。
“国内值得密切关注的是西部地区,印度洋板块俯冲至喜马拉雅山下,影响周边的小板块引发地震;东北和河北地区,距离环太平洋地震带的距离较近,易受其活跃期影响。历史上也曾发生过唐山大地震、海城大地震等。
新华网北京3月8日电(记者顾瑞珍)针对近期地震频发的情况,记者就一些地震的相关知识采访了国家地震局专家。
记者:什么是地震带,世界上有几个主要地震带?
答:地震带是地震集中分布的地带,在地震带内地震密集,在地震带外,地震分布零散。世界上主要有三大地震带:
环太平洋地震带:分布在太平洋周围,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和从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日本列岛南下至我国台湾省,再经菲律宾群岛转向东南,直到新西兰。这里是全球分布最广、地震最多的地震带,所释放的能量约占全球的四分之三。
欧亚地震带:从地中海向东,一支经中亚至喜马拉雅山,然后向南经我国横断山脉,过缅甸,呈弧形转向东,至印度尼西亚。另一支从中亚向东北延伸,至堪察加,分布比较零散。
海岭地震带:分布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的海岭地区(海底山脉)。
记者:什么是板块构造,它与地震活动有关吗?
答:地球最上层包括地壳在内的约100千米范围的岩石圈并不完整,像是打碎了仍然连在一起的鸡蛋壳,这些大小不等、拼接在一起的岩石层称为板块,它们各自在上地幔内的软流层上“漂浮”、运移,有的板块会俯冲到地幔内数百千米深的地方。
地球上最大的板块有六块,分别是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另外还有一些较小的板块,如菲律宾板块等。
把世界地震分布与全球板块分布相比较,可以明显看出两者非常吻合。据统计,全球有85%的地震发生在板块边界上,仅有15%的地震与板块边界的关系不那么明显。这就说明,板块运动过程中的相互作用,是引起地震的重要原因。
记者:什么是地震?
答:广义地说,地震是地球表层的震动;根据震动性质不同可分为三类:天然地震指自然界发生的地震现象;人工地震,由爆破、核试验等人为因素引起的地面震动;脉动,由于大气活动、海浪冲击等原因引起的地球表层的经常性微动。狭义而言海岭地震带又称,人们平时所说的地震是指能够形成灾害的天然地震。
记者:全球每年发生多少次地震?
答:地球上每年约发生500多万次地震,也就是说,每天要发生上万次地震。不过,它们之中绝大多数太小或离我们太远,人们感觉不到。真正能对人类造成严重危害的地震,全世界每年大约有一二十次;能造成唐山、汶川这样特别严重灾害的地震,每年大约有一两次。
人们感觉不到的地震,须用地震仪才能记录下来;不同类型的地震仪能记录不同强度、不同远近的地震。目前世界上运转着数以千计的各种地震仪器,日夜监测着地震的动向。
记者:地震按震级大小可分为几类?
答:地震按震级大小的划分大致如下:
弱震:震级小于3级。如果震源不是很浅,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
有感地震:震级大于或等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中强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属于可造成损坏或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
强震:震级大于或等于6级,是能造成严重破坏的地震。其中震级大于或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记者:震源深度对震中烈度有影响吗?
答:震源深度对地震的破坏程度影响很大。同样大小的地震,震源越浅,造成的破坏越重。据统计,当震源深度从20千米减小到10千米,或从10千米减小到5千米时,震中烈度均可提高1度。这常常是有些地震震级并不太高,但破坏较严重的原因之一。
专家认为,这几年全球六级以上破坏性地震次数在正常范围内
2月22日,新西兰第二大城市克莱斯特彻奇发生6.3级地震;3月10日,云南盈江县发生5.8级地震;3月11日,日本附近海域发生9.0级地震;3月24日,缅甸发生7.2级地震。短短一个月,世界范围内地区已经发生了多次地震。针对公众感觉近期大地震比较多,地震专家表示,目前全球6级以上的地震频率仍然属于正常的波动范围。
专家告诉记者,世界上主要有三大地震带,其中环太平洋地震带是全球分布最广,地震最多的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所释放的地震能量约占全球的3/4,3月11日发生的日本大地震就发生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而全球第二大的欧亚地震带,主要是从地中海向东延伸,从中亚至喜马拉雅山,然后向南经我国横断山脉,经过缅甸成弧形转向东西,最后到达印度尼西亚,24日发生的缅甸地震,正是发生在欧洲地震带的缅甸地震弧上。
另一大地震带是海岭地震带,它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的海底山脉附近,从地震原因上看,环太平洋地震带,主要是由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和美洲板块之间的相互运动造成的,欧亚地震带则主要是由欧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之间的相互运动造成的。地球上每年发生500多万次地震,也就是说每天要发生上万次地震,不过它们之中绝大多数太小,或离我们太远,人们感觉不到。
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所研究院陈志明告诉记者,日本和新西兰地震一样,都属于太平洋板块。东南太平洋扩张脊散发出来的强大力量,扩张的速度非常快,正对着日本的东南半岛俯冲。而新西兰也是正对着东南太平洋,只不过扩张的速度比较慢,地震的强度不如日本来得大。而云南和缅甸地震则是印度板块撞到青藏高原,有一股力量拐弯到东南方向的板块,在这两次地震之间或有微妙的动力机制。
针对近期社会公众对地球是否已经进入地震活跃期的疑虑,专家告诉记者,从长时间的平均数据看,全球每年发生6级地震约150次。自1902年以来,死亡千人以上,万人以下的地震事件总计108次,平均每年就会发生一次,而死亡万人以上的地震事件总数为31次,平均每三年半发生一次。在过去十年中每年6级以上的地震发生次数都在137次到196次之间波动,并无明显的变化。
南京地震局副局长徐徐也表示,全球平均每年发生7级以上的地震在十七八次。近50年来,7级以上地震发生次数最多的一年是1956年,一共是34次,平均一个月三次。从这样的一个统计数据看,这几年全球六级以上破坏性地震的次数在正常范围内。地球释放的能量总体还在正常的范围内。
家认为,这几年全球六级以上破坏性地震次数在正常范围内
2月22日,新西兰第二大城市克莱斯特彻奇发生6.3级地震;3月10日,云南盈江县发生5.8级地震;3月11日,日本附近海域发生9.0级地震;3月24日,缅甸发生7.2级地震。短短一个月,世界范围内地区已经发生了多次地震。针对公众感觉近期大地震比较多,地震专家表示,目前全球6级以上的地震频率仍然属于正常的波动范围。
专家告诉记者,世界上主要有三大地震带,其中环太平洋地震带是全球分布最广,地震最多的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所释放的地震能量约占全球的3/4,3月11日发生的日本大地震就发生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而全球第二大的欧亚地震带,主要是从地中海向东延伸,从中亚至喜马拉雅山,然后向南经我国横断山脉,经过缅甸成弧形转向东西,最后到达印度尼西亚,24日发生的缅甸地震,正是发生在欧洲地震带的缅甸地震弧上。
另一大地震带是海岭地震带,它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的海底山脉附近,从地震原因上看,环太平洋地震带,主要是由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和美洲板块之间的相互运动造成的,欧亚地震带则主要是由欧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之间的相互运动造成的。地球上每年发生500多万次地震,也就是说每天要发生上万次地震,不过它们之中绝大多数太小,或离我们太远,人们感觉不到。
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所研究院陈志明告诉记者,日本和新西兰地震一样,都属于太平洋板块。东南太平洋扩张脊散发出来的强大力量,扩张的速度非常快,正对着日本的东南半岛俯冲。而新西兰也是正对着东南太平洋,只不过扩张的速度比较慢,地震的强度不如日本来得大。而云南和缅甸地震则是印度板块撞到青藏高原,有一股力量拐弯到东南方向的板块,在这两次地震之间或有微妙的动力机制。
针对近期社会公众对地球是否已经进入地震活跃期的疑虑,专家告诉记者,从长时间的平均数据看,全球每年发生6级地震约150次。自1902年以来,死亡千人以上,万人以下的地震事件总计108次,平均每年就会发生一次,而死亡万人以上的地震事件总数为31次,平均每三年半发生一次。在过去十年中每年6级以上的地震发生次数都在137次到196次之间波动,并无明显的变化。
南京地震局副局长徐徐也表示,全球平均每年发生7级以上的地震在十七八次。近50年来,7级以上地震发生次数最多的一年是1956年,一共是34次,平均一个月三次。从这样的一个统计数据看,这几年全球六级以上破坏性地震的次数在正常范围内。地球释放的能量总体还在正常的范围内。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9iwh.cn/yule/305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