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一带的传统民俗活动之“营老爷”与文营
有人把正月称之为“时间最长的潮汕农民狂欢节”。
正月有传统的“营老爷”,也称游神赛会,是潮汕一项隆重的传统民俗活动。
“营老爷”来自《汉书颜注》)和畛域(《文选薛注》)的古义。上神的祭杞而称作“营大老爷”,是因为祭祀过程,必有土神巡土安境的仪式。“营老爷”便是祈求风调雨顺,合族平安之意。
这个民俗活动遍及每个乡村,一般在农历正月、二月进行,此段时期在农村是秋收冬种与春耕之间的间隙,属农闲季节。
期间又夹有元宵节,有些地方把游神与游花灯融为一体,无论是白天或晚上进行,都热闹壮观。
潮汕一带对祭拜一事,代代相传,持一份信仰,虔诚,从不马虎。
各地奉祀神明有所不同(有城隍、关爷、妈祖、龙尾老爷、三山国王等),形式大同小异。
每年腊月二十四“送神”,到次年正月初四晚“迎神”,节事和祭拜仪式也接踵而来。如元宵节、中元节、中秋节、下元节等等,还有平日的初一、十五,大小庙宇都会烧香拜佛,香火不断。拜祭仪式中,尤其以正月里“营老爷”和“营灯”为重。
对于祭拜这件事,妈妈是最有发言权的。虽然诸位神明的由来妈妈未必都清楚,但是从年头到年底各种“老爷生”、“佛诞”、“家庭祖辈祭祀日”等那是不会忘的。
营
老
爷
照潮汕人通常的说法,营老爷分文营和武营两种。
文营的做法,是在祭祀仪式过后。将老爷请上神轿,由选定的丁壮抬着,仪仗鼓乐前导,巡遍社区的每一条巷子,再绕社区的边界游行一圈,回到神厂。
武营的做法,一般只有乡村社区才采用。祭祀仪式过后,要先用红布将神像捆紧在神轿上,做好疾跑的准备。营神开始,各条巷子的巷头都燃起篝火。丁壮们抬起神像,飞奔来到篝火前,用力把神座举到头上,纵身跳过火堆,跑过小巷。跑完村里的巷子,又跑出田洋,抬着老爷巡游村界,回到神厂。潮汕人把这种做法叫做“走老爷”——潮州话的走,是跑的意思,这也是一个保留着古义的方言词。
游神队伍一般由举牌队、龙旗队、彩旗队、标旗队、抬轿队、炮担队、锣鼓队、管乐队、花篮队、长者队等组成。外加部分地方特色风格如普宁和潮阳的英歌队,饶平布马舞队,部分乡村还有军乐队、舞龙队、鱼虾蟹队、花车队等。这是一个全村男女老少一起参与的全民性活动。
1)举牌队(如左右开道一类的牌匾)
2)抬轿队
扛神像的人一般是在过去一年里新婚或添丁的青年男子充当,抬神像对于潮汕地区的人都是一种荣誉的象征,有朋友会叫在身边以便随时可替换一下。
3)龙旗队、彩旗队、标旗队
青年男女成年后都有资格参加龙旗队和标旗队,彩旗上写有“吉祥如意、合境平安、万事胜意、心想事成”等美好愿望的语句,在这其中会有一个走在这些人最前面的称为头标,由此次捐资最多的擎标手充当,一般都是跟在抬神像的人后面
3)锣鼓队
一般由一面大鼓做为总指挥,其它的乐器有笛、二胡、锣、钹等,最主要的鼓一般由村中比较老的有经验的老大爷反敲,其他的在近年来逐渐从村中有天分的少年中挑选,在距离游神赛会两三个月的时候就开始训练,直到游神开始正式演奏。
4)花篮队(一般是女童,小小扁担挑起花篮晃晃悠悠)
5)炮担队(少年儿童无论男娃女娃,也可以参加炮担队)
巡游是线路主要是巡游全村主要干道,上百个接神棚,鞭炮声不断,人山人海,万人空巷,浩浩荡荡的巡游队伍绵延数里,大姓或有钱的村子营老爷,于同一位置欣赏,内容近两个小时不重复。
巡游队伍经过时,沿途村民可以用手摸一下“老爷”或者往香炉上插一柱香,据说这样可以带来好运气和保平安。
不管是文营还是武营,其原始意义,都在净土驱邪。这一场场面热闹非凡的活动,是对一年来生活各方面的总结,也是辞旧迎新,对神明保佑的感恩,也对下年更好更旺所做的祈福。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逐渐脱离田中耕作,劳动的意味越来越淡,不过“劳热”的热闹并没有淡,祈福的意义也没有变,也是外出游子归家与亲朋好友聚会的大日子,是一种故土情怀的召唤。
地方比较奇特营老爷习俗
1
上天 | 抛老爷
很多地方保留着传统的“抛老爷”风俗,比如饶平高堂、南澳后宅的营老爷也是有类似的风俗,营老爷除了传统的走老爷之外,就是抛老爷,预示着跑得越高,来年更兴旺。
2
下水 | 浸伯公
每年正月十五,广东省揭西县金和镇沙犁潭村的村民都会鸣锣击鼓,扛着标旗,抬着“土地伯公”,巡游到附近的河边举行水浸“伯公”活动,俗称跑班溪民俗活动。
这个习俗相传120多年前,乡民们游“伯公”在河堤上奔跑时,不小心“伯公”随人掉入河里,结果那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于是这个奇特的习俗就流传了下来。
3
暴力 | 拖老爷
潮汕有一个地方,中阄的人先是用绳子把神像绑紧在神轿里,乡民则来抢神像,抢到神像后再用绳子捆绑,拖到池塘边抛人水里浸泡。抬神的人为了防抢,脱光上衣,并在身上涂上花生油,全身滑溜溜,使不易被人抓住抢神。在“抢神”与“护神”这场滑稽的娱乐式角逐争斗中,各方硬汉争相爬上老爷轿摔跤,互不相让,以能拖倒老爷轿为幸,并从老爷身上揪下几根胡须,那一年四季将是兴到堵唔缀(顶不住)!直拖扯至“老爷”焦头烂额、面目全非为止。抬神像者终因众寡悬殊,神像还是被抢走拖下池塘。过些日子,神像再被捞起修复,重塑金身,供人祭拜。
如今,“盐灶老爷欠拖”,已成为潮汕的一句俗谚,意谓“不给他教训一顿,他就不会清醒”,这与盐灶乡民拖神是求神保佑福荫的旨意已不相同了。
烟
花
火
龙
潮汕地区有两个地方有少龙的习惯,一个是揭阳的乔林,一个是丰顺的埔寨。
丰顺舞火龙源于清朝乾隆六年,是人们对龙的图腾崇拜的祭祀活动。人们通过这种民俗活动闹元宵,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乔林烟花火龙(俗称“烧龙”)迄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包括“游龙”、“舞龙”、“烧龙”。按其传统习俗,每年农历十二月就开始扎龙,次年正月初一起,便有游龙、舞龙活动,至初六便对“龙”进行“武装”,安插烟火,正月初十晚燃放烟花火龙是春节活动的高潮。
跳
火
墩
在普宁占垅溪东村每年的正月十六,是一年一度的“跳火墩”日子。村里的男孩要集体跳过12道用稻草燃烧起来的火堆。据说最早的跳火墩是男孩子成年的仪式,而到了后来,是去掉晦气、迎来新年的仪式。
最重要的,是锻炼孩子们的勇气胆略与团队精神。
做
戏
潮剧,潮汕本土的戏曲,中国十大剧种之一,也是国家级的文化遗产。唱腔优美,流行于潮汕地区、闽南地区和东南亚。
外请潮剧团来唱戏酬神,是令全村人欢欣鼓舞的。戏台子是过年时开始搭建的,在庙宇前以最传统的文化形式来恭迎圣驾。父辈们对潮剧的热衷,不亚于现在年轻人的刷微信朋友圈。
潮汕文化的熏陶,是从潮剧开始的。那些街头巷尾不经意传来,从小听到大的十仙庆寿、桃花过渡等耳熟能详的剧目,有些人一边看还一边跟着哼唱。
潮剧表演前,好奇的孩子们在台前掀布幕偷窥。
邀请一个剧团,经费不菲,连唱三个晚上需10万元左右,包括搭台、唱戏、迎驾等。
经费一般由村民自发随愿,差额部分由村里老人组捐资。
年中一些比较小型的祭祀也会请戏班来唱戏,则一般请的是皮偶戏。
营
花
灯
据老一辈说,营灯笼这习俗始于隋唐。营灯,也为迎丁,添丁之意。
一般白天祭祀活动结束,各自回家准备晚餐宴请亲友。饭后即开始营灯,孩子们已摆出一听到锣鼓响,拿起灯笼往外奔的架势。
营灯笼队伍前头,依旧是老爷圣驾,后面村民陆续跟上。
途经的商铺面前,有些店主自备鞭炮烟花燃放。乡民陆陆续续沿着大道加入,人数越来越多,队伍越来越长,队伍从几十号人,到几百人到几千人,一路壮大,熙熙攘攘,说说笑笑,走走停停,真是万人空巷的“营灯笼”。
旧式新式多款灯笼齐现,旧式的竹灯笼,写有自家的姓氏,提这款灯笼,会招来羡慕的眼光和赞美之词
新式的灯笼则还伴有音乐潮汕拜老爷,大家各持一盏灯,点亮前路。
灯随人走,火光闪动。鞭炮声不断,烟火冲天。
由村大道转至田园路段,队伍像一条长长的火龙在游走,虽没如昼光亮,却也壮观。
游行一大圈后,抬轿人将老爷送回神厂,整个营花灯活动便正式结束。
一年一度、热热闹闹的正月在“营花灯”中告一段落。
一年忙到头,在这一天潮汕拜老爷,放下手头上的事,参与操办这一盛事。这习俗给了出嫁外地的女儿们回家见面相聚的机会,也是大团圆的大吉日。
闲言碎语
闲言碎语:
这些潮汕地区独有的民俗祭祀活动,于时空中的存在,不仅延续了潮汕人对于传统文化的朴素追求,更起到了敦睦乡谊、维系氏族成员间血脉纽带的重要作用。不纯粹是迷信,而是沿袭风俗。
看到游神赛会的盛况,听到潮汕锣鼓的奏鸣,感受到潮汕人那颗不忘归根的心。如果说潮汕人的工夫茶喝的是人情味,“营老爷”引申的则是桑梓之情!
举头三尺有神明,这就是潮汕。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9iwh.cn/yule/346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