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艺术美的概念上一个问题讨论的是什么?
三艺术美的概念
黑格尔上一个问题讨论的是美及艺术的研究方式,他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研究方式应该是经验的和理念的统一,这个统一的方式就是哲学的。这样黑格尔在开始的定义,美学是“美的艺术的哲学”就可以理解为,美学的对象是艺术,美学的方法是哲学的。这样关于艺术的哲学就是美学。我们这样就来到了黑格尔的第三部分的讨论——艺术美的概念。因为这样的美学就是以美的理念——艺术美自身。我们看黑格尔是怎么讨论这个问题的。他指出:
——在这些初步讨论之后,
我们现在就可以进到本题,
即艺术美的哲学了。
我们要用科学的方法去进行研究,——这方法对黑格尔来说就意味着是哲学的方法
所以我们就必须从研究艺术美的概念开始。
只有把这个概念阐明了之后,
我们才能把这门科学的各部分划分开来,因而把它的全部计划定出。
这种划分如果要避免非科学性的研究那样只从表面进行,
我们就应该从对象的概念本身找出这种划分的原则。
黑格尔是这样说的,我们说美学就是艺术美的哲学,因为这个方法是哲学的,这个概念是艺术美自身,那我们就要问,什么是艺术美本身?为什么要追问这个概念,因为我们要进一步研究美学就要对美学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区分,这个区分是建立在对这门科学的对象基础上的,所以追问这个概念其实就是追问这门科学的对象,我们唯有通过这个对象才能研究这个对象的特别规定性。所以这个概念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概念就是对象自身的规定性。黑格尔阐明这个说法后,就问到,去什么地方得到这个概念呢?假定吗?假定有必然性吗?如果没有必然性这个对象是真实的吗?所以我们就碰到了每门科学都必然碰到的问题,这个对象是什么,怎么来界定这个对象的问题,黑格尔这个问题就是“开端问题”,如下:
——根据这样的要求,我们马上就碰到一个问题:
我们从哪里得到这种概念呢?
如果我们从艺术美的概念本身开始,
这个概念马上就变成一个前提和纯然假定,
可是纯然假定是哲学方法所不容许的;
按照哲学方法,
必须证明这个概念是真实的,
——这就是说,必须证明它是必然的。
对每门哲学进行孤立的研究,
在序论中都必定遇到这个困难,我们在这里只准备很简略地谈一谈。
黑格尔说要简略地谈一下,因为他谈这样的问题很多次了,可能也快谈够了,所以,本次就非常简洁,就当是一个独断论的断言好了。他指出:
——就对象来说,每门科学一开始就要研究两个问题:
第一,这个对象是存在的;——这初看是句废话,其实非常重要。
其次,这个对象究竟是什么。——对象就规定着这门科学的内容和形式。
关于第一个问题,在普通的科学里这并不发生多大困难。
——在这些研究感性事物的科学里,对象都是从对外在界的经验中取来的,
没有必要去证明这些对象的存在,只消把它们指出就够了。
不过即使在非哲学性的科学里,某些对象是否存在仍是引起怀疑的,
——例如在心灵的科学即心理学里,
人们很可以怀疑心灵或精神是否存在,
是否确有一种不同于物质而独立自在的主观的东西。
在神学里人们也可以怀疑神是否存在。
还有一层,
如果那些对象是主观性的,
即只存在于心灵,
而不是作为外在界的感性事物而存在的,
那么,我们知道,
在心灵中存在的只有心灵通过它的活动所产生的东西。
因此就有这样一个揣测:
——人们是否制造了他们心里这种观念或知觉?
如果是他们制造的,
人们还可以有这样的疑问:
——他们是否使得这种观念产生之后又消逝,
是否至少把它贬低成为一种纯然主观的观念,
其内容并非一种自在自为的存在?
——例如美就是如此,
人们就往往把美看作在观念里并不是自在自为地必然的,
而是一种纯然主观的快感,
一种完全偶然的感觉。
就连我们对于外在界的直觉、观察和知觉,也往往是虚幻的,
错误的,对于内在界的观念更是如此,尽管它们是非常生动的,
能激发起我们无法抵抗的那样强烈的情欲。
我们看到黑格尔在上面的分析中,是层层推进,步步追问的一种方式展开的。特别是到心灵中存在物的追问,是否是制造的,是否是短暂的,内容是否是自在自为的,是否是必然的。好的,我们看黑格尔下面的论证。他指出:
——一般内在界的观念和知觉的对象是否存在?
这种对象是否由主观意识创造的?
主观意识把这种对象摆在自己面前省视的方式是否符合对象的自在自为的实质?
正是象上文已经说过的,
这种疑问和揣测引起了人们提出一个更高的科学要求,
这就是:
纵然我们好象觉得一个对象是存在的,
或是有这么一个对象,
我们还必须按照这个对象的必然性来把它加以说明或证明。
黑格尔说,上面的种种疑问,其核心就是要我们对这个对象是否存在进行证明,这个存在的证明就是要按照“必然性”的方式来加以说明或者证明。我们继续看,黑格尔的论证。
——这种证明如果真正是按照科学方法作出的,
就会同时回答另一个问题:
对象究竟是什么?
在这里我们还不能详细剖析这个道理,暂且指出以下几点。
如果要说明我们的对象(即艺术美)的必然性,
——我们就必须证明艺术或美是某些前提或先行条件的结果,
这些先行条件,
如果按照它们的真实概念来推演,
就会以科学的必然性生发出美的艺术的概念。
但是我们现在是从艺术、艺术的概念以及这概念的实在性出发,
而不是从艺术概念按其本质所必用为推演根据的先行条件出发,
所以对于我们,
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科学对象,
须先有所假定,
这个假定却不在我们的研究范围之内,
而是另一种科学的内容,属于另一个哲学部门的。
因此,
我们没有别的办法,
只好阙疑待查式地采用艺术的概念。
一切个别部门的哲学如果孤立地研究,都不免有这种情形。
只有全体哲学才是对宇宙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知识,
这整体是从它自己的概念中自生发出来的,
并且由于它的自对自的必然性,又还原到它自己而成为一个整体,
这样就把自己和自己结在一起,成为一个真实世界。
在这种科学必然性的花冠上面,
每一个别部分都一方面是一个回到自己的圆圈,
另一方面也和其它部分有必然联系
——这种必然联系是一种向后的联系,
从这向后的联系里它自己生发出来;
也是一种向前的联系,
从这向前的联系,
它自己推动自己,
因为它很丰富多产地从它本身又产生出其它东西,
这样就让科学认识一直进展下去。
因此,
我们现在的目的不在证明我们所用为出发点的美的概念,
这就是说,
不在说明这概念所自生的娘胎,不是从它的假定,它的先行条件,
按照它的必然性把它推演出来。
这种工作属于综合哲学及其各个部门的百科大全式的发展。
对于我们来说,
美和艺术的概念是由哲学系统供给我们的一个假定。
我们现在既然不能讨论这个哲学系统以及它和艺术的关系,
我们就还不能以科学方式来认识美的概念,
我们所掌握的只是这个概念的一些因素和一些方面,
象现在和过去一般人对于美和艺术的观念所了解的。
从这里出发,
我们以后再对这些观念作较深刻的研究。
黑格尔在上面长长的一段论证中,丝丝相扣,说,如果要论证美的艺术的对象是什么,就要从论证“对象”是什么开始。但这个问题非常的专业,不是现在能处理的。我只是想指出几个关键,其中的最关键的是,要把我们所理解的“对象”理解为一个“必然的”结果。也就是说,通过一定的前提必然推出的一个结果。如果这样,这个对象是具有“必然性”的对象。我们现在所研究的那个美和艺术是一个“结果”,且是“哲学”的必然的一个结果,但是不幸的是,我们现在无法给出一个证明,我们现在就当是一个假设吧。因为给出证明的是在“哲学科学全书纲要”那本书中。在那本书中,所有的东西都被看做一个自我生成东西,一个接一个地构成一个个圆圈。所以,你们就暂且相信我吧。在随后的证明或者论证中,这个对象的必然性也是会得到证明的。黑格尔随后说到,这样的认为后,会有一个好处,这个好处是,我们就有了一个对象,这个对象是一个普泛的观念,借助这个观念,我们就可以展开我们的批判,在这个批判中,就能得到一些较高的原则,且这样做就让我们现在的序论成为正式讨论的序曲,对我们未来的讨论提供一个方向一个大体的轮廓。如下:
——这样做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好处:
首先可以对我们的对象得到一种普泛的观念,
其次借简短的批判,初步地认识到我们在下文所要研究的一些较高的原则。
这样办,
我们的最后一部分序论就会成为正式讨论本题的序曲,
对本题的讨论可以揭示一个大轮廓和方向。
A.一些流行的艺术观念
黑格尔随后就进入了第二方面,也就是特殊性——这个特殊性也就是规定性的讨论中,黑格尔在这个讨论的开始,还是从美和艺术的直接性——这个直接性就是一些“流行的艺术观念”入手,关于这些流行的艺术观念,黑格尔指出他们的观念的一般性规定是:
——我们所知道的流行的关于艺术作品的观念可分以下三项:
艺术作品不是自然的产品,而是由人的活动所造成的。
它基本是为人而作的,而且是诉之于人的感官的,多少是从感性世界吸取源泉的。
它本身有一个目的。
注意,以上黑格尔说的三个,是黑格尔自己归纳的。也就是说,是黑格尔从流行的艺术观念中提炼出来的,对黑格尔来说,是构成其艺术观念规定性的东西。只是对他来说,这些仅仅是一些“观念”,而非艺术的“概念”。让我们来看第一个规定性:艺术作品作为人的活动的产品。
1.艺术作品作为人的活动的产品
黑格尔对这个观念,总结了四个方面的观点,黑格尔的出发点是这种艺术作品的最大的共性——人的活动,人的艺术创作入手。关于这种活动及其产品,产生的第一种观点就是,这个活动是人由意识的创作,那就说明,这个活动是可“重复的”——也就是可以学习和仿效的。黑格尔分析这种看法存在的矛盾,因为学习和仿效的只是一些外在的形象之类的东西,没有关于这个学习的原则,所以只是一些“依样画葫芦”的作品,是一些机械的东西,是一些没有灵魂的东西,由于缺少原则,所以也只能做到这样的地步。如下:
—— 第一个论点,即艺术作品是人的活动的产品,产生了以下几种看法:
a)这种活动既然是产生一种外在对象的有意识的创作,
它就可以认识和说明,就可以由旁人学习和仿效。
因为一个人所做的,
另一个人只要学会了做的方法,好象也就可做或是跟着做(摹仿),
一般人只要知道了艺术创作的规则,
他们就都可以随意依样画葫芦,制造出艺术作品来。
上文所说到的那些制定规则的理论以及它们为实际摹仿所开的方剂都是从这种想法产生出来的。
但是凡是按照这种指示作出来的东西只能是拘泥形式的,机械的。
因为这样只关外表的东西只能是机械的,要了解它和应用它,
——只消有完全空洞的意志力和熟练技巧就行了,
不需要具体的东西,或是一般规则所不能规定的东西来补定。
——在这方面,
规则只包括一些含糊的空泛的话, ——这个是关键。因为只是一种模仿的原则
——例如说,“主题应该是有趣的,
每个人物说话,都应该符合他的地位,年龄,性别和情况”之类。
但是这种规则在内容方面既是抽象的,
它们就完全不能象人们所吹嘘的那样,可以支配艺术家的意识,
因为艺术创作并不是按照这些规定而进行的形式的活动;
作为心灵的活动,
它就必须由它本身生发,
把抽象规则所无法支配的那些更丰富的内容和范围更广的个别艺术形象
拿到心眼前观照。
如果这种规则是明确的,
它们固然也有一些实用,但是至多也只适用于艺术作品的外表方面。
黑格尔在分析上面艺术活动的模仿说就得出了这样的一个结论,学习和模仿只是学习了外在的皮毛,由于缺少原则,是不可能“生产出”真正的艺术作品的,得到的只是一些“产品”,这些人构不成艺术家,只是一些匠人。从这个方面来说,关于艺术品创作就有了一个相反的观点。这个观点就是“艺术作品”不是所有人都能进行的创作,只是一些有资禀特异的心灵的一种创作,这种观点排斥普遍,排斥意识—自主意识。这样,这种观点就走向了“天才论”。
—— b)因此,人们就完全放弃了上面所说的方向,而走到另一极端。
艺术作品不是看作一种尽人皆有的活动的产品,
而是看作完全是资禀特异的心灵的创作。
——这种心灵只消听任它的特殊天赋力量的特质,
不但完全无须服从普遍规律,
无须让有意识的思考渗入它的本能的创作过程,
而且还应该防备这些,
因为这种意识对它的创作只能发生污染和歪曲的作用。
根据这个看法,
人们把艺术作品看作才能或天才的产品,
特别强调才能和天才的自然方面。
这个看法也有一部分真理,
——因为才能是某个别方面的能力,
天才是普遍的能力,
都不是人单靠自觉的活动所能得到的。
黑格尔对这种艺术观点的驳斥是这样的,只是指出了这个看法的错误方向。说这个方向是错误的,排斥创作者的意识是有害的。他认为天才固然有自然的才能,但才能更多的是来自思考,来自训练和学习——这个是艺术技巧的不可绕过的东西。随后分析雕刻、音乐、诗歌对这个技巧的要求,并对歌德和席勒早期作品的缺陷说明,印证了作者的观点。——艺术作为需要思考中国第五代导演使得下面哪一项美学崛起,不能排斥普遍。如下:
——这里我们只要指出这个看法的错误方向,
——就是以为在艺术创作中一切对于自己的活动的意识不仅是多余的,而且是有害的。
天才和才能的创作过程好象只是一种状态,或是说得更确切一点,灵感状态。
据说天才有时可以由一个对象激发到这种状态,有时又可以凭意志达到这种状态,
——例如酒的作用也没有被人忘掉。
在德国,这个看法流行于所谓“天才时代”,
这是由歌德的早期诗篇开始而后又由席勒的作品推波助澜的。
这两位诗人在他们的早期作品中
——抛开了过去制造的一切规则,
故意破坏那些规则,一切都重新开始,而成绩却远远超过了旁人。
我们只要紧紧抓住一个真正重要的看法:
那就是艺术家的才能和天才虽然确实包含有自然的因素,
这种才能和天才却要靠思考,
靠对创造的方式进行思索,
靠实际创作中的练习和熟练技巧来培养。
因为除才能和天才以外,
艺术创作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
即艺术外表的工作,
——因为艺术作品有一个纯然是技巧的方面,很接近于手工业;
这一方面在建筑和雕刻中最为重要,
在图画和音乐中次之,
在诗歌中又次之。
这种熟练技巧不是从灵感来的,
——它完全要靠思索、勤勉和练习。
一个艺术家必须具有这种熟练技巧,
才可以驾御外在的材料,不至因为它们不听命而受到妨碍。
还不仅此,
一个艺术家的地位愈高,
他也就愈深刻地表现出心情和灵魂的深度,
而这种心情和灵魂的深度却不是一望而知的,
而是要靠艺术家沉浸到外在和内在世界里去深入探索,才能认识到。
所以还是要通过学习,
艺术家才能认识到这种内容,
才能获得他运思所凭借的材料和内容。
各种艺术需要有意识地掌握内容的程度当然彼此不同。
例如音乐,
——它所要做的只是用好象不参杂思想的那种情感的音调,
去表现很游离恍惚的内在心灵的动态,
所以不很需要或完全不需要意识到什么心灵性的内容。
因此,音乐的才能往往在头脑空洞、心情还未很发动的幼年就已显现,
甚至在心灵和生活都还没有什么经验的时候,就已达到很显著的高度;
我们常看到在作曲和演奏方面都达到高度熟练的音乐家在心灵和性格方面
——却非常凡庸贫乏。
在诗歌方面,情形却不如此。
——诗歌要靠内容,
要靠对于人,人的深心愿望,
以及鼓动人的种种力量,作出内容充实意义丰富的表现,
所以理智和情绪本身都必须经过生活经验和思考的锻炼,
经过丰富化和深湛化,然后天才才可以创造出成熟的,内容丰富的,完善的作品。
——歌德和席勒的早年作品就有些不成熟,甚至有些生硬粗野,不免令人生厌。
这些早年尝试大部分简直是干燥无味的,有时是很平凡呆板的。
——这个事实就足以证明灵感与少年热情不可分的看法是错误的。
只有当他们成熟的年龄,歌德和席勒这两位天才才替德国创造出第一流诗歌,
才成为德国的民族诗人,才拿出他们的深刻的,纯正的,
真正出于灵感而形式又完美的作品作为礼物送给我们德国人民。
荷马也是到了老年才作出他的不朽诗篇的。
黑格尔分析完同第一个观点对立的第二个观点后,就来到了第三种观点,这种观点认为表面上不再纠结艺术是需要学习思考或者不需要思考的天才,而是从艺术作品和自然中外在的现象来看艺术品。这种观点认为,人的艺术作品要低于自然的产品,艺术作品是死的,没有生气的。也就是说,这种观点完全否定了上面两种的观点,因为无论上面观点是怎么对立的,还是坚持人的创作活动是心灵的活动,是高于自然东西的。这样,第三种观点就是站在前两种观点的反面了,反对艺术作品的创作,否定心灵的作用了。黑格尔对这种观点的态度就是直接的驳斥中国第五代导演使得下面哪一项美学崛起,维持他的“艺术高于自然”的观点,他指出:
——c)还有一种第三个看法也把艺术作品看作人的活动的产品。
这个看法特别着重艺术作品和自然中外在现象的关系。
在这方面一般人认为人的艺术作品要低于自然的产品,
因为艺术作品本身没有什么情感,不是一种通体贯注着生命的东西,
作为一种外在事物看,它是死的。
——我们通常把活的东西看得比死的东西高。
我们当然应该承认:
艺术作品本身没有生命,不能运动。
自然界活的东西在内外一切大小部分都形成一种有机的组织,
而艺术作品只是在外表才有生气的显现,至于内部却是普通的石头,木料或画布,
或是象在诗里,只是用语言文字表现出来的观念。
但是这外在的方面并不足以使一个作品成为美的艺术作品,
只有从心灵生发的,仍继续在心灵土壤中长着的,受过心灵洗礼的东西,
只有符合心灵的创造品,才是艺术作品。
艺术作品抓住事件、个别人物以及行动的转变和结局所具有的人的
旨趣和精神价值,
把它表现出来,这就比起原来非艺术的现实世界所能体现的,更为纯粹,也更为鲜明。
因此,艺术作品比起任何未经心灵渗透的自然产品要高一层。
例如一幅风景画是根据艺术家的情感和识见描绘出来的,
因此,这样出自心灵的作品就要高于本来的自然风景。
一切心灵性的东西都要高于自然产品。
此外,艺术可以表现神圣的理想,这却是任何自然事物所不能做到的。
黑格尔在阐明自己的观点后,还特别指出为什么心灵创作的艺术作品要高过自然事物的理由是—艺术作品具有永恒性,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理由——心灵给艺术品灌注“生气”。如下:
——心灵不仅能把它的内在生活纳入艺术作品,
它还能使纳入艺术作品的东西,作为一种外在事物,能具有永久性。
个别的有生命的自然事物总不免转变消逝,
在外形方面显得不稳定,而艺术作品却是经久的
——尽管艺术作品所以真正优于自然界实在事物的并不单靠它的永久性,
而且还要靠心灵所灌注给它的生气。
黑格尔还继续驳斥这种反对艺术作品高于自然观点的理由——自然和它的产品都是神的作品的看法。也就是说,如果你坚持人的创作高于自然,是否就意味着人高于“神”?这个观点是非常有杀伤力的一种看法,毕竟在那个时候,还是普遍信仰的时代。黑格尔驳斥的理由非常的思辨,他认为人是高贵的理由就是人具有神性,这个神性的媒介是“心灵”这个对心灵的意识是神性的表现,所以人的创作不但不是违背神的意志,而是神的意志更加荣光的表现。这里显示出来那种“思辨”意义上的一种“强辩”,竟然将不合理的解释为合理的。大家理解就可以了。如下:
——但是一般人还有一种反对把艺术作品摆在较高地位的看法。
据说自然和它的产品都是神的作品,
是按照神的美德和智慧而创造出来的,
而艺术作品却只是一种凡人的作品,
是用人手按照人的见识而制造出来的。
这是把自然事物看作神的创造,把人的活动看作只是有限的东西,
又把它们二者对立起来,
这种看法是由于一种误解,以为神的活动范围只限于自然,
他不是就在人身上而且凭借人来施行他的威力。
我们如果想深入了解艺术的真正概念,就必须抛弃这个错误的见解,
而且坚信与此相反的论点,
那就是:
从心灵所创造的东西,
比从自然所产生和形成的东西,
神还能得到更高的光荣。
因为不仅人有神性,
而且神性在人身上比在自然中所取的活动形式也更高,
更符合于神的本质。
神就是心灵,
只有在人身上,
神性所由运行的媒介才具有自生自发的有意识的心灵形式,
而在自然中,
这种媒介却只是无意识的,感性的,外在的,这在价值上就远逊于意识。
在艺术作品中,
神的活动方式是和在自然现象中一模一样的,
但是在艺术作品中所见出的神性,
因为是从心灵产生的,
却替它的存在获得了一种符合它本性的显现,至
于自然界无意识的感性的客观存在却不是一种符合神性的显现形式。
黑格尔驳斥完了第三种看法,也就是自然的东西高过艺术创作的作品的观点后,就来到了关于人的心灵创作的目的性观点的讨论。对这种艺术创作的目的,有两种观点,一种是随意的,偶然的,一种是认为是绝对的,对整个民族是绝对的必要的观点。如下:
——d)如果把艺术作品看作人的心灵的产品,
我们为着要从上文的话得出更深刻的结论,
最后还要问:
是什么需要使得人要创造艺术作品呢?
从一方面看,
——艺术创造可以看成一种可有可无的偶然事件和幻想的游戏,
因为艺术所要达到的目的还有其它较好的手段可以去达到,
而且人也还有比艺术所能满足的更高更重要的旨趣。
但是从另一方面看,
——艺术又好象出于一种较高尚的推动力,它所要满足的是一种较高的需要,
有时甚至是最高的,绝对的需要,
因为艺术是和整个时代与整个民族的一般世界观和宗教旨趣联系在一起的。
——关于艺术的需要不是偶然的而是绝对的这个问题,
我们在这里还不能详答,
因为它比我们在现阶段所能回答的较为具体。
所以目前我们只能提出以下几点。
黑格尔对这样一种艺术创作目的观点的评论是这样的,他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个是作为艺术创作这种活动的形式来说,他说,这种艺术创作的需要是因为人是能思考的意识,这种意识体现了人作为精神的“自为”性,这种自为性是人成为“心灵”的原因。人获得意识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理性的认识,第二种是实践的活动,这两者缺一不可。因为在这两种活动中,人达到对自己的认识,达到了人本质的生成——人内在的自由。如下:
——就它的形式方面来说,
艺术的普遍而绝对的需要是由于人是一种能思考的意识,
这就是说,
他由自己而且为自己造成他自己是什么,和一切是什么。
而人作为心灵却复现他自己,
——因为他首先作为自然物而存在,
其次他还为自己而存在,观照自己,认识自己,思考自己,
只有通过这种自为的存在,
人才是心灵。
人以两种方式获得这种对自己的意识:
——第一是以认识的方式,
他必须在内心里意识到他自己,意识到人心中有什么在活动,
有什么在动荡和起作用,观照自己,形成对于自己的观念,
把思考所发见为本质的东西凝定下来,
而且在从他本身召唤出来的东西和从外在世界接受过来的东西之中,
都只认出他自己。
其次,
——人还通过实践的活动来达到为自己——认识自己,
因为人有一种冲动,要在直接呈现于他面前的外在事物之中实现他自己,
而且就在这实践过程中认识他自己。
人通过改变外在事物来达到这个目的,
在这些外在事物上面刻下他自己内心生活的烙印,
而且发见他自己的性格在这些外在事物中复现了。
人这样做,
——目的在于要以自由人的身分,
去消除外在世界的那种顽强的疏远性,
在事物的形状中他欣赏的只是他自己的外在现实。
——儿童的最早的冲动就有要以这种实践活动去改变外在事物的意味。
——一切装饰打扮的动机就在此,
尽管它可以是很野蛮的,丑陋的,简直毁坏形体的,
甚至很有害的,例如中国妇女缠足或是穿耳穿唇之类。
只有到了有教养的人,
——形状举止以及外表一切样式的改变才都是从精神文化出来的。
黑格尔上面的论述是对艺术创作形式的需要而讨论的,最后一个方面就是这个普遍需要的内容——理性,因为理性是内在于内容的东西。他认为这种艺术的创造活动是人类“心灵自由”的需要。人之为人的自为性,不但是人自为的认识,而更重要的是把这种认识实现出来,现实化出来,在这种现实中,展现人类自由的灵魂,自由的存在。这种自由的状态的展现就构成了这种艺术状态的最真实的需要和目的。如下:
——艺术表现的普遍需要所以也是理性的需要,
人要把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作为对象,
提升到心灵的意识面前,
以便从这些对象中认识他自己。
当他一方面把凡是存在的东西在内心里化成“为他自己的”——自己可以认识的,
另一方面也把这“自为的存在”实现于外在世界,
——因而就在这种自我复现中,
把存在于自己内心世界里的东西,
为自己也为旁人,化成观照和认识的对象时,
他就满足了上述那种心灵自由的需要。
这就是人的自由理性,
它就是艺术以及一切行为和知识的根本和必然的起源。
关于拿艺术比政治的和道德的行为,
比宗教观念和科学知识,
艺术所以异于它们的那种特殊需要是什么,我们待将来再讨论。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9iwh.cn/yule/381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