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寒时节郁葱葱 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立春:拍摄于立春当天的满拉水库
#藏地 · 二十四节气#
据报道,正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1届常会11月30日通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摄影:胡澍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二十四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具体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立春:拍摄于立春当天的满拉水库,冰封,无人,在海拔4000+的地区,西藏的春天来得比较晚。
《立春》唐•杜甫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巫峡寒江那对眼,杜陵远客不胜悲。此身未知归定处,呼儿觅纸一题诗。
立春是一年中的第一个节气,与立夏、立秋、立冬一样,都是反映四季更替的节气。立春是一个略带转折色彩的节气,虽说这种转折不是十分明显,但立春后白天渐长,最严寒的时期基本过去,天气回暖,万物复苏,人们开始感觉到早春的气息,不过全国大多数地方仅仅是春天的前奏,春天的序幕还没有真正地拉开。
▲雨水:雨雪天气之后的然乌湖,受海拔跟印度洋暖湿气流影响,已经悄然变绿。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严寒时节郁葱葱严寒时节郁葱葱,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此时,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为雨水。雨水和谷雨、小雪、大雪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雨水三候为:“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劝。”意思是到此节气,水獭开始捕鱼了,将鱼摆在岸边如同先祭后食的样子;五天过后,大雁开始从南方飞回北方;再过五天,在春雨中,草木随地中阳气的上腾而开始抽出嫩芽。从此,大地渐渐开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惊蛰:布达拉宫后面的龙王潭化冰之后,飞鸟灵动,春天到来。
《春晴泛舟》
宋•陆游
儿童莫笑是陈人,湖海春回发兴新。
雷动风行惊蛰户,天开地辟转鸿钧。
鳞鳞江色涨石黛,嫋嫋柳丝摇麴尘。
欲上兰亭却回棹,笑谈终觉愧清真。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蛰指的是动物冬眠,藏起来不吃不动,也就是藏。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之所以“惊而出走”,是因为大地回春,天气变暖,使得蛰伏在泥土中的各种昆虫结束冬眠开始卵化,所以说惊蛰是一个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节气。
▲春分:布达拉宫广场前的柳树开始发芽,春分将春冬正式一分为二。
《春分日》
唐•徐铉仲春初四日,春色正中分。绿野徘徊月,晴天断续云。燕飞犹个个,花落已纷纷。
思妇高楼晚,歌声不可闻。
春分是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之一。中国古代习惯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四季的开始。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则处于各季的中间。春季和秋季九十日之半这一天太阳光直射赤道,昼夜时间相等,故称“春分”“秋分”,古代又将这两日称为“日夜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夏历)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秋同义。”汉代董仲舒著《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也说:“至于中春之月,阳在正东,阴在正西,谓之春分。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民间有“春分秋分,昼夜平分”的谚语。春分日之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北移,开始昼长夜短。
▲清明:清明期间林芝地区的野桃花灿烂绽放,谓之“中国最美春天”。
《郊行即事》
宋•程颢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清明节的名称与此时天气物候的特点有关。作为时序标志的清明节气早已被古人所认识,汉代就有了明确的记载。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宋代陈元靓的《岁时广记》云:“清明者,谓物生清净明洁。清代富察敦崇在他的《燕京岁时记》中引《岁时百问》中的话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元代吴澄所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故“清明”有冰雪消融,草木青青,天气清彻明朗,万物欣欣向荣之意。
▲谷雨:阴霾的拉萨城飘过片片雪花,春雪的拉萨孤寂得让心心生壮观。
《谷雨》
宋•朱槔
天点纷林际,虚檐写梦中。
明朝知谷雨,无策禁花风。
石渚收机巧,烟蓑建事功。
越禽牢闭口,吾道寄天公。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盖谷以此时播种,自下而上也”。谷雨三候:“第一候萍始生;第二候呜鸠拂其羽;第三候为戴任降于桑。”是说谷雨后降雨量增多,浮萍开始生长,接着布谷鸟便开始提醒人们播种了,然后是桑树上开始见到戴胜鸟。
▲立夏:站在西藏第一座宫殿上面,望着下面郁郁葱葱的农田。绿色表示夏天已经来临了。
《立夏》
宋•陆游
赤帜插城扉,东君整驾归。
泥新巢燕闹,花尽蜜蜂稀。
槐柳阴初密,帘栊暑尚微。
日斜汤沐罢,熟练试单衣。
立夏,这个节气在战国末年就已经确立了,为古时按农历划分四季之夏季开始的日子。《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这里的“假”,即“大”的意思,是说春天播种的植物已经直立长大了。
▲小满:江孜的田野里,农民用牦牛在犁田,为播种新一年的青稞作准备,不远处白居寺的围墙,勾勒出夏天到来的气息。
《小满》
宋•欧阳修
夜莺啼绿柳,皓月醒长空。
最爱垄头麦,迎风笑落红。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这时全国北方地区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已开始饱满,但还没有成熟,所以叫小满。小满三候:“一候苦菜秀;二候靡草死;三候麦秋至。”是说小满节气中,苦菜已经枝叶繁茂;而喜阴的一些枝条细软的草类在强烈的阳光下开始枯死;此时麦子开始成熟。
▲芒种:小满之后,种下的青稞迅速发芽生长,远处的江孜古城,瞭望着年楚河平原,一片生机盎然。
《北固晚眺》
唐•窦常
水国芒种后,梅天风雨凉。
露蚕开晚簇,江燕绕危樯。
山趾北来固,潮头西去长。
年年此登眺,人事几销亡。
芒种是农作物成熟的意思。《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芒种中的“芒”指的是有芒作物,如晚谷、黍等,“种”则指播种。“芒种”的涵义是这个时节最适宜播种有芒的谷类作物。过了这一节气,农作物的成活率就越来越低,因此农谚也有“芒种忙忙种”的说法。春争日,夏争时,“争时”即指这个时节的收种农忙。人们常说“三夏”大忙季节,即指忙于夏收、夏种和春播作物的夏管。
▲夏至:雍布拉康,西藏第一座宫殿,也是当年松赞干布的夏宫。烈日下,夏天正式到来。
《夏至避暑北池》
唐•韦应物
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
未及施政教,所忧变炎凉。
公门日多暇,是月农稍忙。
高居念田里,苦热安可当。
亭午息群物,独游爱方塘。
门闭阴寂寂,城高树苍苍。
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
于焉洒烦抱,可以对华觞。
夏至是24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的白昼达最长,古人用土圭量日影,夏至这一天,日影最短,因此把这一天称作“夏至”。夏至,不仅是一个重要的节气,还是中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有人认为传统节日中的端午节就是源自夏至节。
▲小暑:夏天西藏日夜雨水的浇灌,羊卓雍错岸边的邦锦美朵肆意地开放。
《小暑六月节》
唐•元稹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
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
户牖深青霭,阶庭长绿苔。
鹰鹯新习学,蟋蟀莫相催。
小暑是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每年七月七日或八日开始,到七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结束。“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是相对大暑而言。古人认为小暑期间,还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故称为小暑。
▲大暑:夏日是西藏花开的季节,江孜是西藏的历史文化名城,因为那段可歌可泣的抗英历史,古堡在今天得以在花海之上屹立。
《夏日闲放》
唐•白居易时暑不出门,亦无宾客至。
静室深下帘,小庭新扫地。
褰裳复岸帻,闲傲得自恣。
朝景枕簟清,乘凉一觉睡。
午餐何所有,鱼肉一两味。
夏服亦无多,蕉纱三五事。
资身既给足,长物徒烦费。
若比箪瓢人,吾今太富贵。
大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太阳位于黄经120°。大暑期间,中国民间有饮伏茶,晒伏姜,烧伏香等习俗。大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20度。
▲立秋:青稞已经结实,雨季最后的雷雨让青稞长势更好,预示着又一个丰收季节的到来。
《一叶落》
唐•白居易
烦暑郁未退,凉飙潜已起。
寒温与盛衰,递相为表里。
萧萧秋林下,一叶忽先委。
勿言微摇落,摇落从此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立秋是指禾谷开始成熟,收获季节到了,同时也表示暑去凉来。先秦典籍《逸周书》载:“立秋之日,凉风至;又五日,白露降;又五日,寒蝉鸣。”古代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几千年间各地气候差异较大,按照常规立秋后许多地区开始刮偏北风,偏南风逐渐减少,此时的风已不同于暑天中的热风,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
▲处暑:宗山古堡阶梯上的野草,经历过多少的风雨,依然阻挡不了它在这角落年复一年的生长。
《长江二首》
宋•苏泂
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
白头更世事,青草印禅心。
放鹤婆娑舞,听蛩断续吟。
极知仁者寿,未必海之深。
“处”含有躲藏、终止意思,表示炎热暑天结束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处暑既不同于小暑、大暑、也不同于小寒、大寒节气,它是代表气温由炎热向寒冷过渡的节气。
▲白露:格桑花开,露水挂在花瓣上,二十四节气怎能没有西藏真正的格桑花,这是江孜饭店老板自己播种的格桑花,在旺季过去之后,依然绽放。
《杂诗》
魏晋•左思
秋风何冽冽,白露为朝霜。
柔条旦夕劲,绿叶日夜黄。
明月出云崖,皦皦流素光。
披轩临前庭,嗷嗷晨雁翔。
白露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当太阳到达黄经165度时为白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八月节……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天气渐转凉,会在清晨时分发现地面和叶子上有许多露珠,这是因夜晚水汽凝结在上面,故名。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故以白形容秋露。进入“白露”,晚上会感到一丝丝的凉意。
▲秋分:立夏那天,这块农田绿意盎然,秋分只剩下秋收之后的黑土地和一排金黄的树木。那排金黄把这块农田一分二,一为天地,二为人间。
《夜喜贺兰三见访》唐•贾岛漏钟仍夜浅,时节欲秋分。泉聒栖松鹤,风除翳月云。踏苔行引兴,枕石卧论文。即此寻常静,来多只是君。
秋分与春分一样,都是古人最早确立的节气。《春秋繁露》云:“秋分者,阴阳相伴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意思有二:一是按中国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开始划分四季,立秋是秋季开始,霜降为秋季终止,秋分正好是从立秋到霜降90天的一半,平分秋季,所以称秋分。二是秋分日24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秋分后,北半球开始昼短夜长。
▲寒露:晚秋的雅鲁藏布江边,一颗孤独的树还坚持着秋天的叶子,只等高原的秋风送走他最后一片叶子,迎接冬天的到来。
《月夜梧桐叶上见寒露》
唐•戴察
萧疏桐叶上,月白露初团。
滴沥清光满,荧煌素彩寒。
风摇愁玉坠,枝动惜珠干。
气冷疑秋晚,声微觉夜阑。
凝空流欲遍,润物净宜看。
莫厌窥临倦,将晞聚更难。
寒露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属于秋季的第五个节气,表示季秋时节的正式开始;时间在公历每年10月8日或9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95°时。《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寒露的意思是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寒露时节,南岭及以北的广大地区均已进入秋季,东北和西北地区已进入或即将进入冬季。
▲霜降:江孜古城外的青稞早已收完,只剩下田埂边的枯草,远方是宗山古堡,见证着最简单原始的春去秋来。
《岁晚》
唐•白居易
霜降水返壑,风落木归山。
冉冉岁将宴,物皆复本源。
何此南迁客,五年独未还。
命屯分已定,日久心弥安。
亦尝心与口,静念私自言。
去国固非乐,归乡未必欢。
何须自生苦,舍易求其难。《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二十四节气解》中说:“气肃而霜降,阴始凝也。”可见“霜降”表示天气逐渐变冷,露水凝结成霜。霜降三候: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蜇虫咸俯。豺狼开始捕获猎物;大地上的树叶枯黄掉落;蜇虫也全在洞中不动不食,垂下头来进入冬眠状态中。
▲立冬:夕阳照耀了整座江孜古城,古老房屋的屋顶倒映了另外一个太阳,用两个太阳迎接古城冬天的到来。
《立冬》唐•李白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九个节气。中国古时民间习惯以立冬为冬季的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立,建始也”,又说:“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意思是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收藏入库,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眠。也就是说,立冬表示万物收藏,归避寒冷,冬季开始。
▲小雪:满拉水库的另外一面,美得令人惊艳,小雪覆盖了山坡,下过雪之后,冬天正式到来。
《小雪》唐•戴叔伦花雪随风不厌看,更多还肯失林峦。
愁人正在书窗下,一片飞来一片寒。
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个节气。“小雪”是反映天气现象的节令。雪小,地面上又无积雪是“小雪”这个节气的本意。元代学者吴澄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立冬后十五日,斗柄指亥,为小雪”,此时为“十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明代王象晋的《群芳谱》中说:“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就是说到了小雪节气,由于天气寒冷,降水形式由雨变为雪,但此时“地寒未甚”,故雪下得次数少,雪量还不大,所以称为小雪。因此,小雪是表示降雪的起始时间和程度,小雪和雨水、谷雨等节气一样,都是直接反映降水的节气。
▲大雪:蓝色,白色,大自然用最简单的颜色展现其最美的一面。
《大雪》
宋•陆游
大雪江南见未曾,今年方始是严凝。
巧穿帘罅如相觅,重压林梢欲不胜。
毡幄掷卢忘夜睡,金羁立马怯晨兴。
此生自笑功名晚,空想黄河彻底冰。
“大雪”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一个节气,更是冬季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冬时节的正式开始;其时视太阳到达黄经255度。《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大雪,十一月节,至此而雪盛也。”大雪的意思是天气更冷,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时更大了,并不指降雪量一定很大。
▲冬至:类乌齐往丁青县途中,在317国道边看到这屏障般的藏东山峦,拍下。
《小至》
唐•杜甫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冬至在中国农历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早在春秋时代,就已用圭观测太阳定出冬至日,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定下的一个节气。《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人们认为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周礼•大司乐》说:“冬至日祀天于地上之圜丘”,每年冬至祭天是古代帝王亲自参加的天地、社稷、宗庙三项祭祀之一。《晋书》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所以古代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至今各地方仍有过冬至节的习俗,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
▲小寒:从上到下拍下羊湖的冬日,有大风,有湖岸线,有寒冷。
《清远舟中寄耘老》
宋•苏轼小寒初渡梅花岭,万壑千岩背人境。清远聊为泛宅行,一梦分明堕乡井。觉来满眼是湖山,鸭绿波摇凤凰影。海陵居士无云梯,岁晚结庐颍水湄。山腰自悬苍玉佩,野马不受黄金羁。门前车盖猎猎走,笑倚清流数鬓丝。汀洲相见春风起,白蘋吹花散烟水。万里飘蓬未得归,目断沧浪泪如洗。北雁南来遗素书,苦言大浸没我庐。清斋十日不然鼎,曲突往往巢龟鱼。今年玉粒贱如水,青铜欲买囊已虚。人生百年如寄尔,七十朱颜能有几。有子休论贤与愚,倪生枉却带经锄。天南看取东坡叟,可是平生废读书。
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三个节气,也是腊月迎春中的一个节气。与大寒、小暑、大暑及处暑一样,是表示气温冷暖变化的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意思是天气虽然寒冷,但是还不是最冷的时节,故名“小寒”。小寒处于“二九”最后几天,小寒过几天后进入“三九”,我国气候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有“小寒胜大寒”之说。
▲大寒:曲登尼玛冰川,隐藏在喜马拉雅深处的冰川,人迹罕至,冰即寒,川即山,此乃西藏仅有的大寒。
《大寒吟》
宋•邵雍
旧雪未及消,新雪又拥户。
阶前冻银床,檐头冰钟乳。
清日无光辉,烈风正号怒。
人口各有舌,言语不能吐。
大寒,从字面理解是天气寒冷到极点的意思。两千多年前的先人,在二十四节气中分小寒大寒,是为了表明不同的寒冷程度。清代官修综合农书《授时通考》里引北魏崔灵恩的《三礼义宗》说:“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一般来说,这时寒潮南下频繁,是我国大部地区一年中的寒冷时期,风大、低温、地面积雪不化,呈现出冰天雪地、天寒地冻严寒景象。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9iwh.cn/yule/386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