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历史上的“站错”队伍的杨修,为何被曹操杀掉?
三国时期生于世家大族的杨家后人杨修,是一个非常聪明之人,曾经更是令曹操不禁感叹自己远不及其智慧,而杨修也是因为其超于常人的能力从一开始便很是被曹操所看重。
由于曹操的青睐,杨修从一名小小的郎中最后一跃成为曹操账下最为得力的臣子,为其出谋划策,处理大小政务。然而这样的 人才,为何后来却被曹操亲手杀掉了呢?而曹操杀掉杨修后,还问他的父亲杨彪为何消瘦,而杨彪的回答竟成了千古名句。
“站错”队伍的杨修
其实倒也不是曹操嫉妒其才华,本身重用他就是因为曹操爱惜人才,而杨修的死,归根结底,是政治立场上的问题。
皇家立储本就是一件对于大臣们来说极为敏感和小心的事情,在最终结果敲定之前,断不该冒然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场,没别的原因,只为了保住自己的官运,保住自己的身家性命。
而头脑一向聪明的杨修却在这件事上犯了错,毅然决然地站在了曹植的队伍。且不论他是否选对了主子,而是当时曹操已经有意将皇帝的位子传给曹丕,那又怎能容下一心想要辅佐曹植的杨修呢?
为了给曹丕除掉后患,曹操便解决掉了这个颇为恃才傲物的谋臣,并且还不忘了给其泼上一盆有谋反之心的脏水。
其实从不同人的角度来看待这件事情,二人谁都没有错,作为臣子,想要倚靠一个与自己立场不谋而合的主子是人之常情。
而当政治立场形成对立的时候,作为万人之上的皇帝为了保护自己一方将其诛杀也并不是毫无道理,错只错在杨修太急于表现,并且过于锋芒毕露,惹恼了本就妒心和疑心都极为严重的曹操。
追悔莫及的杨彪
杨修死后,最为悲痛和伤心的当属其父杨彪了。杨父的声泪俱下、悲痛万分除了是对于儿子被杀的痛心与不舍,还包含了另一层原因。
时值当时,作为位列三公的杨彪其地位是不言而喻的,然而他自年轻以来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其尊崇的也是儒家的“仁、义、礼”等道德修养和政治见解,而曹操作为法家学派的主张者,从根本上便已经与杨彪的政治立场相悖。
然而又有什么办法呢,曹操作为当时掌控全局之人,其敢说一,何人敢提二?为了能够顺顺当当地活着,杨彪也选择了忍气吞声过日子。
当然,作为儿子的杨修,必然是从小受到父亲儒家思想的灌输,也是与曹操在思想层面上有着不同的见解的,这便也为后来的死埋下了伏笔。
就这样,也是为了家族的时代兴旺吧,杨修也在亲爹的带领下走向了仕途之路,杨彪本想着不管怎么说,自己也身居高位,乃朝廷重臣。再怎么样曹操也会顾及其三分薄面的,自己和儿子的前途和安全上都无需多虑,然而这一错误的判断,直接导致了自己儿子最后的惨死。
然而杨彪没有想到的是,曹操是何等的残暴和大胆,其能够不顾他人劝阻和世人看法把孔子后人都杀了,更何况与他对立的大臣呢!
想到此处,杨彪更是悔不当初,恨自己为何把儿子拉下这政治乱局想象杨修死前与曹操的对话,趟这本该避开的浑水!
曹操的“关心”
一向引以为傲的儿子走后,杨彪只能忍着悲痛敢怒不敢言,虽然在表面上依然平静,但是由于整日的茶饭不思导致身体状况每日俱下,而且日渐消瘦,本就轮廓分明的脸变得棱角更为凌厉,眼眶也是深深凹陷两眼无神。
曹操见此,对于原因心知肚明,却还是明知故问地关心杨彪,问其最近有何状况,怎变得如此消瘦,以试探其反应。
当然了,杨彪作为久经官场的老人儿,怎会不清楚曹操这关心后的深意,明显是别有用心,看自己怎么回答。这与君王对话向来是门学问,回答的过于谦虚,会显得自己虚假,但回答的过于真实,很可能就会为自己招来杀身之祸。
杨彪斟酌再三,说了这样一句话:“愧无金日磾先见之明,尤怀老牛舔犊之爱”。
此为何意?这就要提起匈奴政治家金日磾的故事了。
话说当时金日磾的膝下一子,仗着自己颇具才能深得皇上宠爱,而变得肆意妄为目中无人,更是在光天化日之下在皇宫对宫人欲行苟且之事,其父金日磾刚好进宫面见皇帝,这一幕完完全全被他装了个实在。
然而其一点也不念及父子情谊,觉得儿子的举动实在太过荒唐,是在为家族和祖宗蒙羞,为了避免日后无法管教酿成祸端,便一怒之下亲手杀了自己的儿子。事后皇帝颇为敬佩,认为其大义灭亲之举实属难得,于是对其更为重用。
借此典故,杨彪表达了自己不及金日磾的先见之明,不仅没有及时纠正他的错误,更还在思念着犯了错的儿子,从而表达自己的愧疚,检讨自己的不足。
听到此处,一向冰冷的曹操竟然为之动容,甚至有了内疚之感,只能说,姜还是老的辣,同样面对眼里不容沙子的曹操这样的人物,杨修最后成为了其需要铲除的眼中钉,而杨彪却通过简单地两句话化解了自己危险的处境。
为后人引用的千古名句
杨彪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儿子的死成就了自己一个为后人所引用的千古名句,被人传颂和谈论。只是这味道有些变了。
本是用来表达自己对儿子的思念与悲痛,对曹操的不满和怨恨的一句话,不知怎的,到了后来就成为了做爹妈的无条件为孩子在犯错时找借口开脱的名言和经典。就如当初雍正帝的母亲德妃,在雍正登基、十四大闹父亲灵堂时非但没有帮助儿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还借用此话为其找借口开拓掩护。
结语
由于这句话的意思在后来被曲解的越来越厉害,在清朝之后,便逐渐没人再引用了,因此想象杨修死前与曹操的对话,如此具有才气和深意的语句并没有被延续到现在。
但无论如何,历史是切切实实存在的,这历史上的事件也是伴随着当事人的痛苦而发生的。杨彪的才情和智慧完美地通过这次血泪事件得以体现,但如果让他有选择的机会,一定是愿意用一切去换回儿子的性命吧!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9iwh.cn/yule/57033.html